從電話局出來已經是半個小時之後,跟家裡和林莞都報了平安,溫州的電話局收費標準是五毛錢三分鐘,半個小時下來,江年正好花了五塊錢。
並且,這個年代,接電話也是要花錢的,家裡那邊的接電話的收費標準是五毛錢二十分鐘,在這個年代也不算便宜,和父母聊了一會兒,母親汪紅就開始心疼起來。
老一輩的節儉是可在骨子裡的,一分錢都恨不能掰成八瓣花,自然捨不得。
“哎呦,這家裡面有電話就是方便 。”出了電話局,二嬸忍不住興奮說道。
這是她第一次打電話,心裡難以抑制的激動,“你說厲害不厲害,那麼小小的一個電話,放在耳邊就能聽見遠在千里之外人的聲音,這可真是神了。”
聽到這話,江年頓時就笑了。
“這算啥,以後的電話更厲害,能夠隨身攜帶,不僅能聽到對話,還能視訊通話。”
“視訊通話?”
“哦,就是你在給對方打電話的時候,能看到對方,知道他在做啥。”江年解釋說道。
“哎呦,真的假的?”二嬸一臉難以置信,“要真是那樣,電話得多貴啊!”
二嬸一邊說著,一邊搖頭。
現在不是沒有隨身電話,就是那種大哥大,拿在手裡像磚頭,能用的起的非富即貴,一臺大哥大要一萬多,萬元戶也沒這麼奢侈。
所以,她根本難以想象,真像江年說的,那電話既能通話,還能影片, 得賣多少錢。
“二嬸,咱們中國的經濟越來越好,基本人手一部智慧機。”江年笑著說道。
“哎呦,那豈不是咱們中國所有人都是萬元戶?”二嬸一臉震驚。
江年笑而不語。
思想固化的她,自然難以象形後世是什麼樣子的。
從電話局回到小旅館,江年也睡了一覺,養足精神,第二天吃完飯,就帶著二嬸和二狗子前往義烏的小商品市場。
義烏人自古就有經商的習慣。
“雞毛換糖”是義烏貨郎們傳統的謀生手段。
挑著裝滿敲糖籮筐,義烏貨郎們搖著撥浪鼓,行走在在浙江及其周邊省份的城鄉,換取雞毛和牙膏皮的等廢品。
回到家之後,再將換來雞毛製作成雞毛撣子賣給供銷社,其他廢品則買給廢品回收站。
改革開放之後,更加刺激了義烏商販商品經濟,於82年,義烏的小商品市場正式開業。
自此,義烏的小商品市場經歷六次易址,十次擴建,五次躍遷,才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
中午12:40,江年三人來到了湖清門。
市場之中攤位有序,人頭攢動,十分熱鬧,此時就已經迸發出了蓬勃的經濟生機。
“哎呦,這市場可真大,人擠人嘞,可比咱們家那邊的廟會大多了。”二嬸興奮的左顧右盼,眼睛從攤位上的各種小商品上掃來掃去,頓時眼花繚亂。
“這裡的小商品有幾千種,從服裝首飾,箱包玩具應有盡有,而且價格便宜,批發一些在北方不常見卻喜聞樂道的商品回去售賣,不愁賺不到錢。 ”江年一邊向前走,一邊說道。
此時的二嬸和二狗子都看花了眼。
這輩子,就沒見過這麼熱鬧的街道,大街小巷都擠滿了人。
“小年呀,我們都看花眼了,你要讓我們自己選,那還不是閉著眼睛抓瞎?”二嬸滿心期待的說道。二嬸這個人心裡精明著呢,知道自己的斤兩,在經商之上她就是一張白紙,要是單靠她自己,指不定走多少彎路、踩多少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