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境界“煉形”。
也就是運用拳腳、兵器等攻擊和防禦的形體技術。一般計程車兵和看家護院就屬於“練形”的水平。
桐廬縣城時的龍青雲和牛奔,就屬於第一境界“煉形”。
第二境界“煉氣”。
簡單說就是練了內功的人。江湖上的名門大派的子弟,就屬於這一境界的巔峰人物。
比如龍青雲在西湖論劍上遇到的一代劍術大師古劍秋的弟子顧白羽、駱子虔。以及“驚鴻一筆”戚墨成的得意門生雷天瀚。
這些人都是有很好的格鬥技巧,而且擁有一定的內功基礎。都屬於第二境界“煉氣”的好手。
第三境界“煉勁”。
就是練武之人,對武功招式和內功心法已經非常熟悉,練武不再拘泥於形式,出手自然而然,習慣成自然,速度驚人,遠遠快於一般高手。
對武學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一股勁道”,隱隱達到融匯貫通,有觸類旁通之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勁道”。
第三境界的“煉勁”高手,對陣第二境界的“煉氣”高手,並不具備碾壓式的優勢。“鐵筆書生”韓秋雨就屬於第三境界的絕頂高手。
大多數習武之人,終其一生,皆屬於“煉形”、“煉氣”、“煉勁”這三種境界。
而此時的魏長風,顯然已經超越了這三種境界,隱隱邁入“三昧”之境。
所謂的“三昧”,就是“身體”、“心境”、“技術”。進入“三昧”之境的習武之人,不再拘泥於“煉形”、“煉氣”、“煉勁”。
所謂“身體”就是:“考慮如何控制自己的武功招式,讓自己能更好地戰勝敵人。”
只有讓自己的“身體”,以最適合自己的武學途徑做出相應反應,才可以保證不被敵人偷襲,以及做出最佳的應對措施。”
而“心境”就是:“領悟為什麼而戰?為何而戰?”
讓自己有良好的心態去應對敵人,而不是徘徊迷茫,只有心境平和,施展起武功招式來,才會保持應有的水準,甚至超水準發揮。
而“技術”就是:“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武功,以及使用什麼樣的招式。”
只有真正領悟了“身體”、“心境”、“技術”這“三昧”的武學真諦。才能在對陣敵人時從容面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八年前的魏長風。
武學修為處於第三境界“煉勁”的巔峰期,但是,修為自此停滯不前,遇到了瓶頸。
在尋找突破瓶頸的漫漫過程中,魏長風體驗到了開悟的過程。自此,武學修為也提高到了“三昧”之境。
“三昧”之境,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宗師之境。
“身體”、“心境”、“技術”,只要“三昧”得其一,就是妥妥的宗師一枚。
當然,“三昧”俱得,就是第五境界。“天下四絕”就屬於這一境界,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大宗師之境。
到了大宗師之境,和人對陣時,渾身上下,幾乎沒有破綻。能打敗他們的,也許只剩下“磨”。
磨時間、磨體力、磨耐性。
此時的魏長風“身體”、“技術”皆是宗師之境。只是這“心境”並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