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還是不一般的坦克!
他弄到了一輛T72B主戰重坦。
T72主戰坦克(英文:T72 Main Battle Tank[1],俄文:T72ОСНОВНОЙБОЕВОЙТАНК[2])。
這是是20世紀70年代初,前蘇聯設計生產的一型第三代主戰坦克。
T72主戰坦克設計上秉承了蘇軍一貫的作戰思路,系統配置易於生產,不僅保留了蘇制坦克特有的低矮外形,和125毫米大口徑主炮等特點。
可發射炮射導彈,備有自動裝彈機等一系列先進的裝置。
還安裝總功率780馬力的渦輪增壓柴油機和三防裝置,在防禦這方面,比第二代提升了不少。
T72從1967年開始研製,1973年裝備前蘇聯陸軍,總共歷時了五年。
作為第三代主戰坦克,T72坦克製造簡單、可靠耐用,堪稱前蘇聯繼T34坦克後的又一名作。
不但在前蘇聯軍隊大量服役,還外銷和授權華沙條約盟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生產。
幾乎成了前蘇聯坦克的新招牌,使其產量達到了驚人的25000餘輛。
T72坦克的車體用鋼板焊接製成,車內分為前部駕駛艙,中部戰鬥艙,後部動力艙3部分。
駕駛椅在車體前部中央位置,駕駛員有一個位於車體頂裝甲板上的艙口蓋,可從車內開關艙蓋。
駕駛員開窗駕駛時,首先必須將火炮向一側轉動一定角度並加以固定。
T72坦克車體前上裝甲板上,有一個V型防浪板,並裝有前燈,型號為ФГ125。
駕駛員兩側的車首空間存放可防彈的燃油箱,車體前下甲板上裝有推土鏟,平時有防護作用。
車體兩側翼子板上有燃油箱和工具箱,車體後部還可以安裝兩個各200升柴油的附加油桶。
炮塔系鑄造結構,呈半球形,位於車體中部上方。
炮塔內可以有車長和炮長2名乘員,車長在炮塔內右側,炮長在左側,他們各有1個炮塔艙口蓋。
車長指揮塔採取雙層活動座圈結構,可相對炮塔作同步反向旋轉。
戰鬥艙中裝有轉盤式自動裝彈機,取消了老舊型號有的裝填手,戰鬥艙的佈置圍繞自動裝彈機安排。
整個戰鬥部分連同車體頂甲板前傾,因此加大了火炮向前時的俯角。
而且火炮轉向後方時俯角自動抬高,避免與後部突起部相碰。
T72坦克車體除在非重點部位採用均質裝甲外,在車體前上部分採用了複合裝甲。
前上裝甲厚200毫米,由3層組成,外層和內層分別為80毫米和20毫米的均質鋼板,中間層是100毫米厚的非金屬材料。
炮塔為鑄鋼件,各部位厚度不等,炮塔正面位置最厚。
早期T72坦克車體前側部翼子板外緣各裝有4塊張開式遮蔽板,第一塊較小,其餘3塊稍大。
由較厚的金屬板和橡膠板組成,以鉸鏈方式裝在翼子板上。
鉸鏈上有彈簧,可將遮蔽板向外張開,與車體縱軸線成70~80°夾角。
坦克透過時,車旁障礙可以將遮蔽板壓至與車體平行,不影響坦克透過性;平時遮蔽板用帶鉤的鏈條固定。
後期的T72坦克裝有整體式側初板。張開式遮蔽板和整體式側裙板都具有防破甲彈的遮蔽作用。
駕駛艙和戰鬥艙四壁,裝有含鉛有機材料製成的襯層,厚度為20~30毫米,具有防輻射和防快中子流的能力,同時還能減弱內層裝甲破片飛濺造成的二次殺傷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