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把大把的蓖麻種子灑在了南粵軍控制區域內的灘塗荒地山旮旯裡,不必按照正經農作物的標準去照料,精心的進行除草、施肥、灌溉、除蟲等田間管理活動,任憑它們在那裡自生自長。
幾個月之後,便可以進行收穫。投入的成本很低,收穫的果實卻很多。且聽我一一道來。
除了正兒八經的果實——蓖麻子可以用來榨油之外,更有許多的衍生物產品。蓖麻油,是很好的油墨原料,為南粵軍的印刷工業、文化教育事業默默的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讓印刷質量不斷攀升,印刷成本一降再降。除了用於印刷業之外,蓖麻油還是很好的潤滑劑。南中和廣東的各處工場各種機械裝置,民間的大小車輛,軍中的各種輜重車、炮車、衛生車,大大小小的輪軸、車輪,所需要的潤滑油更是海了去了。
除了用於上述兩項用途之外,河靜化工和楓樹嶺實驗室、南中大學的先生們更是聯合實驗,很驚喜的發現了蓖麻油的另外兩個小用途。
“可以用在胰子上!這樣,原本渾然一色的胰子,隱約便有透明之形態,增加了賣點!”(透明皂!)
“可以用了製藥,潤腸通便。水師和海船上,往往乘員數日不能解大手一次,著實痛苦的很!有了此物,當可緩解一二!”
而蓖麻在生長過程中那巨大的葉子,也有它的用途。
徐霞客在他遊歷北天竺之時,便發現了當地有一種蠶寶寶,以蓖麻葉為食物。鄭芝豹就任撫墾總局會辦之後,在一次應酬場合上,徐霞客談到海外各種見聞,珍禽異獸、風土人情時,偶然提到了此物。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當徐霞客說到此物吃了蓖麻葉後和桑蠶一樣吐絲結繭,所吐出的蓖麻蠶絲是一種效能優良的紡織纖維,其製成後的產品具有輕盈柔軟,光澤優美,吸溼性好,穿著舒適,而且可以同其他任何紡織原料進行混紡,使絲纖維與其他纖維的特性結合,可以很好的發揮各種纖維的特性等諸多長處之後,鄭芝豹的眼珠子都紅了。
但是,當他得知,蓖麻蠶的養殖特點之後,登時讓他有一種海上失事後漂泊到了仙山寶島一樣的感覺!
“這種蓖麻蠶的養殖技術?”徐霞客同鄭芝豹幹了一杯,臉上露出了一抹笑意,“以學生看來,都不能說是簡單了,簡直就沒有技術!”
由於蓖麻蠶屬於野生培育的蠶種之一,抗病能力也比家蠶強很多。甚至比柞蠶這種同樣是野外放養的蠶種還要簡單,柞蠶還要有人幫忙轟轟鳥,這種蓖麻蠶,因為蓖麻的氣味原因,沒有鳥獸願意去招惹它們。同時在大多數地方蓖麻蠶每年從晚春到秋末能連養三、四代。養殖蓖麻蠶繭相對於收穫蓖麻籽榨油來說,更是短、平、快的專案。
“蓖麻蠶比桑蠶好養幾十倍,成本還低,可以說直接把蓖麻蠶子扔蓖麻地裡就不用管了,20天之後去收繭子就行了。而且,以我南粵軍地域的氣候,一年下來,收個四五次不成問題!”
果然知識就是力量,就是金錢啊!徐霞客的一番話,為他擔任校長的中野學校,在當年秋天獲得了一筆撫墾總局提供的豐厚的學術研究基金。為數更是達到了百萬元。
這種蓖麻蠶絲,讓撫墾總局當年便從需要財政支援的狀態,變成了可以自給自足並且稍有盈餘的部門。
原因嘛,自然就是蓖麻蠶絲的各種用途了。
蓖麻蠶絲和桑蠶絲的對比起來,除了品相難看點、光澤較暗外,就沒別的缺點了
蓖麻蠶絲絲質好、彈性大、耐磨性優良,且纖維均勻、所制絹絲及絹綢節疵與白點少,綢面清晰。不過,蓖麻蠶絲的顏色鮮豔度較桑蠶絲差,織物光澤較暗,手感也較粗。
但是,勝於數量大。
在得知了自己的地盤上出現了這麼龐大的額一個絲製品來源地,李守漢當即便下令,南粵軍陸海軍各部火炮,全數採用蓖麻蠶絲作為發射藥包!桑蠶絲包裹火藥塞炮筒裡打掉實在是太暴殄天物了!
開玩笑呢!蓖麻蠶絲是老子自己地盤上出產的,什麼生產成本,什麼採購價?而桑蠶絲,大部分是來自於內地江南,又是什麼採購價什麼成本?有便宜的、可以隨便用的自家產品,為啥我要花大把的錢出去採購別人的?老子又不是腦子進了米田共,又不想拿回扣,瘋了嗎?老子地盤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萬裡的海岸線,幾十萬平方公里的灘塗地,可以出產多少蓖麻蠶絲?!
僅此一項,鄭芝豹的撫墾總局便收回來了蓖麻種植的成本,並且獲利甚多。
更多的收入還是蓖麻蠶絲的綢緞。
雖然蓖麻蠶絲的顏色和光澤不如桑蠶絲,手感也不如桑蠶絲。但是,架不住南粵軍有著成熟發達的印染行業啊!上好的顏料花色手段一上,頓時便遮蓋了顏色和光澤度的缺陷。就像好的化妝師能夠把六十多的劉奶奶打扮成十四五的天真少女,建行行長的許情人可以號稱凍齡女神一樣,化妝師的功勞不可埋沒。
除了這些手段之外,便是充分發揮蓖麻蠶絲與其他紡織物能夠默契配合的特性。棉花、苧麻、桑蠶絲等等組合,大批的蓖麻蠶絲產品花色品種層出不窮。市場物件針對的便是天竺、天方、歐羅巴那些想穿絲綢衣服,但又穿不起上好的桑蠶絲製品,而且,擔心絲綢衣服很快便破損的人群。顏色豔麗花色繁多,且又結實耐用的蓖麻蠶絲製品,很快便成了外銷拳頭產品。
除了蓖麻蠶絲製品之外,更有一個產品讓人恨之入骨。
蓖麻蓖麻,說到底也是麻的一種。同什麼苧麻、黃麻、亞麻、劍麻、蕉麻等各種麻類植物一樣,都可以作為麻布這種紡織品的原料來源。
但是,缺點,和蓖麻蠶絲一樣,粗糙、難看。
但是,架不住南中的紡織業和印染業手段高明。將從天竺、緬甸乾旱地帶弄來的棉花與蓖麻纖維結合在一起,紡織成為蓖麻布,之後再精心漂染。
對於中原地區90%以上衣不蔽體的17世紀中國屁民而言,他媽的有衣服穿就不錯了,還尼瑪逼得嫌粗糙?這些布匹,在江南、在中原、在西北、在華北、甚至在烏斯藏、在榜葛喇、在天竺、在倭國、在遼東,都是市場上的熱銷產品。
原因也很簡單。兩個好處,便宜、耐用。
不厚道的作者剛才講了,幾十萬平方公里的海邊灘塗,得有多少蓖麻出來?得紡織多少蓖麻布?這些紡織品,因為原料生產近乎於零成本,所以,自然生產成本就低得令人髮指。
(那麼多土地面積隨便撒種沒幾個月就是一大堆蓖麻出來了,只管到時候直接拿來織布做衣服,這樣的成本多嗨皮?比起被無數作者推崇的我國傳統的亞麻布生產,蓖麻布的成本簡直就可以忽略了!不信?不厚道的作者把亞麻的種植環節說給您聽聽:由於亞麻(胡麻)的幼苗很嫩,所以必須要把所有的土地平整和粉碎後才能播種,否則基本無法發芽。平整粉碎土地的勞動量,對於土地的要求自己腦補。想想看,你在糧食生產不能滿足工業人口需求的情況下,拿出大量糧田來搞這一項,不是找死是什麼?
苧麻苘麻什麼的稍微強點,不用平整粉碎土地,基本隨便平整下就可以播種了,不過田間照顧很要命,澆水施肥除蟲田間管理等等,都是要佔據大量的勞動力的。)
蓖麻與棉花的混紡布以不到普通苧麻布一半的價格出售,蓖麻蠶絲綢以江南桑蠶絲綢三成的價格對外銷售。僅僅這兩個產品,對於鄭芝豹的撫墾總局來說,就有著令他們揚眉吐氣的感覺。何況,在蓖麻收割完畢之後,弄完纖維的莖葉殘渣發酵後還能肥田,對於撫墾總局推廣的茶葉、桐油、油茶、柏樹、棉花等作物的種植生產也是一大促進。
可以說,一顆蓖麻種子,衍生出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