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奪鼎1617> 第六百六十六章 吃肉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百六十六章 吃肉 (1 / 2)

黃河是中華大地的母親河,她和長江一樣,用自己充沛的水量灌溉滋養著這片肥沃的土地。夾雜著大量泥沙的黃河水,在下游地區漸漸變成了渾濁的黃色。黃河水洶湧澎湃,奔湧向前,千年以來不變的日夜流淌著,便如同一個飽經滄桑,見慣了世間滄海桑田變化的老人,只管按照自己的步伐,任你世間如何風雲變遷,我只管向前走我的路。那樣冷靜的走著,走著。稍有不順心,這位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便會自己尋覓一條新的道路走。

濁浪滔天,怒濤洶湧的黃河水又有如懸在頭上。在開封河段,黃河已經變成了“懸河”。一道一道高高的河堤下面,就是一望無垠的豫東平原,星羅棋佈的城鎮村社。那黃河水,便高高地懸在豫皖蘇大平原千百萬生靈的頭上,讓人擔憂這滔天的濁浪什麼時候衝破堤岸,毀滅周邊的一切。

不過此時,開封河段的黃河倒還平靜馴服。雖然是冬季枯水期,但是,河面上仍舊是船隻如梭,白帆如雲。大小船隻,甚至是羊皮筏子將北岸的兵馬輜重運到南岸的開封府,然後將開封府中的錢糧物資運過黃河,繼續向北,往北京轉運,供應在那裡的大清朝廷和八旗兵馬消耗。

開封是河南省會,開封府治所在,以祥符縣為附郭。城周估計有二、三十里,全城包磚,城牆非常厚實。特別那環城壕溝非常引人注目,壕溝四道,每道約寬五十丈,深估計有四、五丈。五座城門的跨濠處,全部修築城門橋,那吊橋用榆槐木製造,看上去就如一座橋般。

拉吊橋的時候,用鐵索、鐵環、鐵輪轉槽,拉起便易。若城外有警,樓上很快便可挽起,而且那吊橋拉起後,榆槐木的制料,堅固非常,還可以用作護門。城池周邊,密密麻麻布滿了清軍營帳,各色旗號飄揚,就連開封府城內,都飛舞著八旗兵馬和新降順明軍的旗號。

除了原封國在這裡的周王府一系宗室外,更有省、府、縣三級官署衙門聚集在此。這些官府衙署,俱在周王府西南。又以鐘樓為中心,布政司署在鐘樓西街,都指揮使司署在鐘樓東街,下設斷事司、司獄司、知事署、經歷司等司。圍繞這些衙署,周邊又是連綿的各官住宅,高牆朱門,屋宇宏偉。和周王府一系的各郡王、鎮國將軍等宗室貴族的府邸房舍一起,形成了開封城中的精華部分。

此時,這些開封府中的高檔社群,成了多鐸和阿濟格的駐軍兵營。

乘著李華宇意外戰死後南粵軍山東兵馬進行戰略收縮,李自成大順軍也向西退卻的空檔,多鐸和阿濟格趁機揮師猛撲,連續攻克邢臺、邯鄲、彰德、鶴壁、新鄉、濮陽、鶴壁、焦作等城池,遊騎前鋒與阿巴泰所部兵馬聯絡暢通,彼此呼應便利。這次不戰而將開封、歸德兩處中原大地上的重要府城收入囊中,更是讓清軍上下士氣大振。

原本週王府的銀安殿前,漢白玉臺階下,被清軍士兵極為粗暴的樹立起兩杆巨大的織金龍纛,同門外旗杆上的兩面帥旗交相輝映,帥旗和織金龍纛隨著北風上下起伏,無聲告訴人們,這裡是開封城中的權力核心。

這座數朝古都繼1233年金哀宗逃離開封之後,再次為女真人所掌握。

原本的周王府也再次更換了主人。寬闊高大的銀安殿之內,席地而坐,滿是盔甲戰袍鮮明的清軍將領。各人將頭盔取下襬放在手邊,光線對映之下盡是鐵青發亮的前額頭皮,腦後也均甩著一根細長的金錢鼠尾辮。所不同的,大多數是新近才剃的頭,主人還不太習慣這種頭皮上光嗖嗖的感覺。

大殿上這些新剃頭的降軍將領不下百餘人之多。總兵、副將便有幾十位,這些人的出身更是五花八門,明軍的將領佔了一半以上,各地的反水的農民軍降將,地方豪紳背後支援的地方武裝,紛紛投入了平南大將軍、定西大將軍兩位大將軍的麾下,為兩位王爺帶來了數十萬人馬。

不過,這些麾下擁兵數千到上萬的總兵、副將大人們,要是說他們對大清就因為剃了頭髮就變得忠心耿耿,那也是抬舉他們了。眼下他們雖然打著攝政王多爾袞賜給他們的綠色軍旗,但是,私下裡,原來的明軍軍旗、順軍軍旗卻都被悄悄的收納起來,藏於密處,就等著有機會再發揮用處。

(這一點,倒是和當年那些在敵後戰場上,高喊著曲線救國口號參加和平運動的國軍將領們一致。這些國軍將領,在參加和平運動之前,往往效仿關羽關雲長屯土山約三事的橋段,同日軍談好條件:我們只配合皇軍剿共,如果你們要我們和你們一起進攻國軍我們就不客氣了。而這些參加和平運動的國軍將領,自然也得到了重慶國民政府的信賴,不但不追究他們的叛國罪名,而且,他們的部隊編制仍舊在軍政部的編制表上,照樣從國民政府軍政部領取軍餉。一邊領著重慶國民政府的軍餉,一邊領著南京國民政府的軍餉。很多的部隊甚至連臂章都是雙面的,重慶的、南京的隨意翻用更換。厲害不?相比之下,某個基本不領餉還大肆破壞中日和平的垃圾軍隊就弱爆了,連身軍裝都沒有,穿著老百姓的衣服混日子!但是卻還執迷不悟的在那頑固不化的破壞著大東亞新秩序的建設!)

不過,眼下這些降將們倒是一心一意的跟著大清混。也不因為別的,此時的清軍兵鋒正盛,勢頭正旺,這些牆頭草們自然要跟著好好的走一段路了。

今天,也正是因為輕而易舉的拿下了開封府,才有這次慶典。

平南大將軍、豫親王、鑲白旗旗主多鐸、定西大將軍、英親王、鑲紅旗旗主阿濟格兩位王爺,召集手下將領們,進行吃肉慶典。

依照滿洲風俗,銀安殿的金磚地上遍鋪葦蓆。葦蓆上鋪紅氈,氈上放坐墊。每十人圍坐一處,八旗將領與新附軍將領們混雜在一處。席地盤膝,坐在墊上。

銀安殿外的廣場上,一次排開了二三十口大鍋,劈柴被那些伙伕們不停的塞進鍋底,火舌歡快的在鍋底舞蹈,舔舐著巨大的鐵鍋。鐵鍋內,一口口肥豬被剁成大塊,在白水中上下翻滾。伙伕們不時的用鐵鉤勾起一塊肉來看看是否熟了。

大殿內,慶典儀式已畢,多鐸和阿濟格弟兄二人春風得意的接受了手下將領們的行半跪禮道賀,看著手下這些身著新衣新帽的將領們各自回到原座位上。

“來人,上肉!今天本王準備了上百口肥豬,大家可以敞開了肚皮吃!”

兩位王爺一聲令下,早已準備停當的白肉開始上殿了。

白水煮就的大塊肥豬肉。每塊重約十斤,被擺放在二尺銅盤中,端到了人們圍坐的座位當中。每座還隨著白肉另上了一大銅碗肉汁,碗中有一大銅勺。每個客人前面又各放一銅盤,直徑約有八九寸,以作片肉之用。

滿洲人吃豬肉豬肉的做法講究白片,即白片肉。所謂白片肉並非指肥肉切片,而是將豬肉方塊煮熟後趁熱切成薄片,不做任何加工,不加調料。白片肉中五花肉為上乘。豬肘子的吃法也是白片,即所謂的片肘花。

直到今天,東北各地的白肉,吃法也還有這種遺存。不過,不蘸料的吃法很多人已經是敬謝不敏了。再怎麼著,也是要蘸點香油、醬豆腐、韭菜花、鹹鹽來食用。這是肉類最本色的烹飪方法了,吃過的人都贊它: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嫩而不爛、薄而不碎。再點綴上碧綠的香菜與晶瑩的醬汁,看上去就透著香氣,已經是東北餐桌上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一道不可或缺的美味。

可是,這樣的吃法,八旗將領們固然可以欣然接受,端起大銅碗來喝了一口濃烈的燒刀子之後,心滿意足的將腰間的解手刀拔出,開始在碩大的肉塊上割取一口巴掌大小的肉片,蘸著隨身帶來的作料和用高麗紙加工好的調料包,大口吞食,任憑著油脂將嘴角、兩頰弄得油膩無比也毫不在意。

可是,那些新附軍將領們何時見過這樣粗糙野蠻的吃法?一個個面面相覷,兩隻眼睛苶呆呆的盯著眼前的銅碗發愣。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