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奪鼎1617> 第六百七十七章 李自成的勿謂言之不預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百七十七章 李自成的勿謂言之不預也 (1 / 2)

前線的軍報,就像是弘光元年的桃花雪一樣,不停的飛進了梁國公、大將軍李守漢的簽押房內,讓他一時有些目不暇接之感。

“唉!都說天下英雄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可是,我怎麼只覺得是少年弟子江湖老呢?!”看著眼前各處送來的緊急軍報,不由得咱們的梁國公吐槽了幾句。

這些軍報,大多數來自於江北戰場。西線,在潼關一線進行血肉磨坊般爭奪的順清兩軍,因為羅虎一軍的突然投入戰場而發生了急轉直下的局面變化,陷入對峙的兩軍,迅速變成了清軍腹背受敵,順軍趁勢殺出潼關發起反擊作戰。

可憐咱們的和碩豫親王,大將軍多鐸,也成功的cosplay了一把《三國演義》裡曹操在潼關前輩馬超殺得割須棄袍望風逃走的情節。十餘萬清軍隊伍,他只率領著八旗本部和曹振彥等人的包衣兵殺出了順軍的圍追堵截,狂奔數百里,過洛陽而不敢入,直奔開封方才停了下來。

在逃跑過程中,豫親王多鐸更是不小心被追兵追趕的從馬背上墜落下來,如果不是他身邊的巴牙喇兵眼疾手快,一把把他從地上拉起來,重新扶到馬背上,只怕多鐸不被馬隊暴風驟雨般的馬蹄踩成肉泥一般,也會被狂奔的戰馬拖得血肉模糊。

北路軍的十幾萬清軍兵馬,東路軍的十幾萬兵馬,旬月之間雲消煙散,兩路清軍讓大順收容了將近十萬兵丁,繳獲糧草輜重火炮馬匹無數。這兩場戰役,讓李自成大順軍的兵威再度達到了一個高峰。

可是,自家事情自家知道。雖然說兵鋒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是,李自成卻小高興不起來。原因很簡單,戰果比起損失來,得不償失。

姜鑲的北路軍,把他和大順軍的老家陝北燒成了一片白地,殺成了一片血海。

多鐸的東路軍,將大順軍多年經營的河南地盤也禍害的不像樣子,數十萬軍馬的糧草給養供應,讓河南從勉強可以溫飽的狀態,又一次到了飢寒交迫的狀態。

關於下一步該如何去,大順朝廷高層內部,陷入了爭論之中。

以李巖為首的河南籍將領官員主張,出潼關,在洛陽至開封一線重新恢復大順的統治,與盤踞豫東的清軍展開戰鬥,想法與山東的南粵軍取得聯絡,東西夾擊清軍,這樣,既可以恢復河南的部分地盤,又可以將清軍趕出河南,至少可以把清軍趕到黃河以北去。

可是,以李自成、劉宗敏等人為首的大順軍老人,卻主張逐步轉移戰略重點,把兵馬開到湖廣地面上去。一來那裡沒有敵情,兵馬可以得到休整時間和空間。二來,也是因為沒有敵情,湖廣地面上糧草豐足,大軍的軍糧容易得到補充。這幾年,湖廣地區的糧食生產已經漸次得到了恢復,頗有幾分當年“湖廣熟天下足”的氣象了。

第三條理由,李自成等人沒有表現出來,但是,大順軍高層都心知肚明。大軍到了湖廣地面,便可以依託長江航路,最大限度的縮短同南粵軍的貿易路線,大順軍的火器彈藥,軍中所需藥品、布匹等物,獲取的時間便短了許多。不必像之前那樣,需要從長江上岸之後穿過湖廣山區,再進入陝西地面。

這兩場戰事打下來,雖然大順軍都獲得了勝利,但是,軍中儲存的南中火藥、炮子等物,特別是馬尾手榴彈,幾乎消耗殆盡。如果不是從清軍大營當中繳獲了不少,李自成都不敢保證,再有一次戰事,軍中是不是還能有炮火支援了!

所以,大順軍南下就糧、獲得補充也就成了佔據了優勢地位的意見。

但是,作為河南籍官員將領的李巖,還想著能否透過努力,獲得一定的折中道路,比如說大隊人馬南下湖廣,別遣一支偏師到河南去,免得把河南大片土地拱手讓給清軍。

“陛下,如蒙恩準,臣願意領數千人馬往河南去,為陛下守住河南。”

李巖信心滿滿的向李自成請旨。

但是,他卻不知道,在李自成表示容朕好好想想之後,他的兩位河南同鄉,曾經的鄉試同年牛金星,還有曾經受過他的恩惠的江湖術士宋獻策,卻在當晚求見李自成。

“陛下,可是想讓李巖丞相率兵馬往河南去?”牛金星仍舊是一副胸中自有雄兵百萬的神情。

“林泉說的也有道理,河南之地,乃是天下腹心,不可以輕易放棄。若是以一部兵馬扼守河南,牽制清軍兵力,也可以令我大軍在湖廣能夠得到一個較長時間的休整補充時期。”

“陛下,可曾記得,當日在伏牛山得勝寨時,微臣為陛下講說經史時提到的唐肅宗靈武繼位故事?”

說完這話,牛金星便閉口不言,只是手捻鬍鬚,觀察著李自成的反應。在一旁的宋獻策,以久歷江湖,慣於察言觀色的一雙眼睛敏銳的發現,李自成此時的內心,已經是驚濤駭浪了。

沒法不驚濤駭浪。牛金星的話,正正的刺中了李自成作為皇帝的內心最隱秘最薄弱的痛處。

安史之亂爆發後,洛陽、長安失守,唐玄宗倉皇“幸蜀”。先是在馬嵬坡前,六軍不發,御林軍將領陳玄禮發起兵變,逼著唐玄宗李隆基殺了楊國忠、楊玉環等楊氏家族。跟著,太子李亨又以民意為理由,帶著自己的班底離開了南下入川的隊伍,開了小差,跑到了他曾經擔任過朔方節度大使的朔方地區,並且,在萬民擁戴之下,哭哭啼啼不情不願的宣佈即位稱帝。他稱帝的理由在《舊唐書》卷十《肅宗本紀》詳細記述了大臣裴冕、杜鴻漸等人給他總結了大體如下:“寇逆亂常,毒流函谷,主上倦勤大位,移幸蜀川。”國家發生了叛亂,玄宗皇帝已經無法駕馭這種局面,跑到了蜀川避難,他的那把交椅就算讓出來了,作為皇太子,在這個時候即位,替父皇分憂、為社稷排難,是顧全大局、理所當然的選擇。

“江山阻險,奏請路絕,宗社神器,須有所歸。”玄宗皇帝“幸蜀”後,因為交通不便,給請示彙報造成了困難,而且,他這一去,大唐江山、國家政權失去了凝聚的核心,在這種情況下,皇太子只有當了皇帝,成為社稷之主,才能放開手腳承擔起平復叛亂、重整社稷的重任,這是時勢使然、迫不得已的選擇。

“萬姓顒顒,思崇明聖,天意人事,不可固違。”在這國難時艱的時刻,老百姓都期望著、各種祥瑞也兆示著,能有一個明君,來拯救他們於水火,這個明君不是別人,就是您——太子李亨,這是百姓的意願、上天的選擇。

可是,拆穿了畫皮,這都是滿滿的套路。馬嵬驛分手,唐玄宗透過高力士,表達了自己對太子李亨所寄予的殷切厚望,說了一番話。其中“莫以吾為意”至少包涵兩層意思:一是從父子感情角度,勸慰太子李亨不要擔心;二是從君臣大義角度,提示太子李亨,在這特殊時期不必拘於常禮,一些關乎平叛的大政方針,不必常請示、常彙報,完全可以自行決斷。玄宗對李亨絕對的信任,溢於言表。李亨即便不當皇帝,照樣可以放開手腳承擔起平復叛亂的重任。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