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奪鼎1617> 第六百六十八章 潼關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百六十八章 潼關 (1 / 2)

“報!潼關曹貝勒有緊急軍情到!”

“念!”

“李闖所部偽巫山伯馬世耀部百萬之眾於潼關,鑿重壕,立堅壁,築炮臺,掘蓋溝與我軍對戰!曹貝勒數次攻擊受挫,折損頗多!又據報,駐守長安之偽綿侯田見秀,駐守綏德、漢中之偽逆賊首高一功,趙光遠從西河驛過河,統領夷漢番回馬步兵丁三十萬,闖賊悍將權將軍宗敏統兵十萬過河從平陽北上。又報闖逆李自成本人統領大兵三百五十萬,七月初二日從長安起馬。三路行兵,指日前來。曹貝勒請二位主子火速增援洛陽潼關一線!”

緊急軍情彷彿一盆冷水,頓時讓原本熱火朝天的宴會廳氣氛冷卻下來。眾人面面相覷。

少頃,多鐸一陣狂笑聲在銀安殿內響起:“好啊!好!不怕你李闖同我大清兵馬決戰!老子怕你到處流竄!本王還要到處去追擊你!”

他的態度,算是給在場的降將們一顆定心丸,就是嘛!李自成的大順軍主力全部壓上了,曹振彥也就是一個貝勒,統領著西路人馬這支偏師,如何能在潼關這種素來便是天險的地方討得了便宜?

“今天咱們只管喝夠了酒,把肉吃足,明日回營整頓兵馬器械,三日後點將出兵!”多鐸高舉起手中的銅碗,高聲大叫著。

“屬下們聽大將軍的!喝夠了酒,吃足了肉來日點將出兵只去潼關!”

八旗將領、新附軍將領們彷彿狼群嚎叫一般,齊聲應和著。

半月之後,多鐸的大軍經洛陽、過陝縣抵達潼關前線,與曹振彥曹貝勒兵馬會師於牛頭原之前,前方不遠,就是潼關第一關金陡關。

這一路行來,讓多鐸和他手下的將領們苦不堪言。沿途到處是溝壑縱橫,支離破碎的土原、土梁、土溝聳立四方,有時兩原間看起來距離很短,走起來卻不容易,讓一些在直隸和河南、山東等處投順清軍的兵將極不適應,深刻感受到什麼叫近在咫尺,遠在天涯。

潼關這裡就是這樣,長期流水的侵蝕,加上黃土透水性強,又具沉陷性,千年來越缺乏植被保護,就是塬坡一樣被分割得支離破碎,溝壑交錯,增加了通行的困難。

路面很乾燥,一陣北風席捲而過,便是漫天黃土揚起,天地間登時便一片土黃色,劈頭蓋臉的將人馬裹在黃土當中。道路並不寬闊,很多地方狹窄得就連獨輪車都不能經過,間中還有一些破碎的沖溝橫過,使得路面更是高低不平。兩邊陡立的塬壁延伸著,滿是野草藤蔓交織,凹凸不齊的,偶爾點綴幾顆低矮的酸棗樹與山茱萸,裸露的土壁似乎千百年就是那樣,有著一股難以形容的蒼涼感,好似沉浸了幾千年的歷史滄桑,那種蒼涼與厚重深深的壓在人們的心中。

不過,多鐸此時卻無暇感懷古人和歷史,他強硬的用鞭子答覆了曹振彥的接風洗塵宴請,在曹振彥的陪同下,率領手下的將領們開始觀察潼關這一帶的地形。

此時,他的十幾萬步騎兵火炮隊輜重正源源不斷透過豫陝交界的西峪古東溝石橋後,盡在離金陡關五里,牛頭塬北面、東面的平川上紮營。

此川北臨黃河,雖有階梯似的層次塬面,然落差大致不大,近乎一個平整的大塬,適合紮營。川上塬本村落不少,此時當然村民百姓逃走一空。還有沿河邊的丘陵土塬也盡被控制,保證大軍飲水。

不但如此,多鐸下令採伐樹木,在東溝上搭建橋樑,不求萬年牢固,只要一兩年內保證人馬車輛透過便可以。不然,區區一座石橋,不能滿足大軍輜重通行需求。

潼關地形溝壑縱橫,塬面處處,很容易設定伏兵,特別從金陡關到東城門,五里通道狹窄險峻,又南依牛頭山源,大軍進入,若是中伏,那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直娘賊的!這樣的險要地勢,闖賊又依託地形構築了工事,我軍兵馬一次進去多了,山路狹窄施展不開,那就是人家的炮靶子。進去少了,又沒有啥用處,也一樣是送肉給狼!怪不得曹貝勒在這裡吃了虧!”

才看了金陡關,多鐸手下的將領們不約而同的皺起了眉頭倒吸一口冷氣。

塬面上,溝壑裡,隱約到處可以看到大順軍設立的壕溝、碉堡,炮臺,還有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窯洞式工事,也一時不清楚用來派什麼用場的。只不過,從那些工事所在的位置上,這些久經戰場的將領們都能夠在腦子裡勾勒出一幅圖景來:自己的兵馬沿著山間道路衝進去,被從塬上炮位上、碉堡內發射的炮子、鉛彈,弓箭像射殺獵物一樣打翻在地。就算是僥倖衝過去,也許在山道的轉彎處,那後面就隱藏著大隊的大順兵馬,他們手中的刀槍會很愉快的把這些僥倖衝進來的清軍兵馬鮮血放出來,用來滋潤腳下的黃土地!

藉助著望遠鏡的幫助,人們可以在火炮的有效精度射程之外,仔細的觀察著遠處還在加強工事、改造地形的遠望溝。鏡筒裡出現的景象,讓人們有些目瞪口呆,幾個人在多鐸背後彷彿牙痛一樣,發出陣陣“嘶嘶”的聲響,那是他們在倒吸冷氣。

頭上裹著白羊肚手巾的人們,往來穿梭不停,彷彿勤勞的蟻群一般緊張忙碌著,削陡崖,挖壕溝,打窯洞,疊土牆。

一條遠望溝沿途險要頗多,很多塬坡陡峻又筆直,不過民間長期往來,還是擁有眾多過溝小道,畢竟遠望溝太長了,有二十多里,不可能都是崾嶮地形,易於過溝平緩處也不少,還有通行兩側的官道。

人們忙碌著修築工事改造地形的地方,便是那些易於過溝上塬之地,從中上坡起,道路上都築起了密密匝匝的矮牆,這些矮牆不是說只有路口處一道,而是依著坡勢路況層層疊疊分佈。

不象後世高公路筆直一條,此時的小路當然都是蜿蜒曲折,依坡勢彎曲有若之字形,豫陝交界地帶屬於塬面結構,坡地多是那類臺階勢,象一層層梯田一樣,形成良好天然的防線。那些梯崖一般高一丈,或是二、三丈左右,基本還是呈九十度的坡勢,很多小道就在梯崖下繞啊繞,蜿蜒的繞上塬面。

一道道的矮牆就築在梯崖上,高度約到人的胸口處。守軍可以架銃射箭,或是防護己方的弓箭火器,而己方若是上坡塬攻打,則基本上處於矮牆後守軍側面火力打擊範圍內,天然佔了劣勢。

因是小道,兵力擺不開。想從梯崖下爬上去,也不是那麼好爬的,只能擠在路上捱打。

更因為築矮牆的緣故,對面人群就在土崖下挖土,使那些處很多成了壕溝,更難爬了。

不單如此,因為塬面地勢,很多內有沖溝,一些小道。就從溝谷處蜿蜒上塬,道的兩旁,很多就是梁峁土包。道從下過,山包在兩邊,有若一處處關口,守軍守住兩側,便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這種沖溝小路。依著有利的地勢,守軍一樣築了許多矮牆。己方若是攻打,便要面對兩側的火力打擊。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