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奪鼎1617> 第六百一十三章 戒急用忍,苦撐待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百一十三章 戒急用忍,苦撐待變 (1 / 2)

幾條江海兩用船從下關碼頭出發,沿著長江順流東下,直奔長江出海口。幾條南粵軍水師炮船似乎是監押著犯人的解差一般,全神貫注的在這幾條海船周圍緩緩行駛。

一眼望上去,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唯恐這幾條船和船上的人跳江或是奪路逃走。至少,岸上的人們是這麼認為的。這幾條船上的乘員,除了那些搭乘船隻出海的難民之外,更有數十名被髮配到南中的前秦法系官員。

“唉!誰讓他們在冬至大祭上同那些人大打出手呢!?所謂的好鞋不踩臭狗食,那些破靴黨,可是好招惹的嗎?”

有那老成持重的人在碼頭上暗自搖頭嘆氣。

破靴黨,原指地方上家境破落品行不端而聲氣相通恃眾鬧事計程車子。後亦泛指破落無賴的團伙。對於知根知底的南京人來說,當天在文廟鬧事的那些讀書人,便是城內的破靴黨。他們依仗著自身的功名,什麼包攬詞訟,同各個衙門的衙役勾結起來收陋規銀子,“吃鹽水”,敲竹槓。各種行為都是為人側目。

“唉!可惜了那些直腸子的好漢!他們哪裡是這些歹毒小人的對手?”碼頭上討生活的升斗小民們心中不住的為那些敢於仗義執言的好漢們慨嘆著。“又是一出林沖發配啊!”

林沖發配是不假,可是沒有上演野豬林,演得卻是林沖發配的後半段劇情。

那些秦法系的官員一被押送上船,便被水手們請到了船上的大艙間內。

這個船上最大的艙室內,早已擺設好了一桌豐盛的酒席。幾位水師的軍官更是衣帽整潔滿臉笑容的站在門前迎候。

“各位此次大大的為咱們南粵軍出了一口惡氣!雖然說名義上是發配到南中。可是,沒有這個發配的文書,各位不也是要到南中走一遭嗎?南中是咱們主公的天下,到了那裡,這道發配文書可就是各位的軍功證明了。各處的衙門學堂軍營工場,不得排著隊請大夥去喝酒?沒別的,今天這次,算是我們幾個人共同湊得份子,給各位先壓壓驚!”

為首的水師營官也是個爽快的漢子,幾句話便說得秦法系官員們個個眉開眼笑。

於是,原本以為自己要狠狠的遭一些罪的這些“充軍發配”的官員們,享受到了出了野豬林之後的林教頭待遇。

除了北方漢子有些不適應坐船,有點暈船之外,基本上就是與出差沒有什麼兩樣。幾個刑部、吏部的押送官員也是很曉得輕重很會看風色的與這些犯人們稱兄道弟推杯換盞的打成了一片。

不過,南船北馬。以陝西、河南等地人士為主的這些秦法系官員,對於乘坐海船這種交通工具還是很不能適應。沒得半天的功夫,幾十位官員便紛紛到船舷邊上,將船上廚師精心烹飪的美食都變成了給龍王的獻祭。

一位官員扶住船舷,看著混黃的江水迅速將他嘔吐出來的食物殘渣捲入波濤之中,臉色慘白的接過身邊水手遞過來的熱水:“唉!當真是佩服你們這些出沒波濤如履平地的好漢!咱們這是到了哪裡了?”

那水手向四周望了望,默默的在心裡計算了一下,“大概是要到崇明瞭。很快就出長江進了大海了。到了海上,就徹底是咱們的天下了!”

正安慰那暈船的官員著,對面乘風破浪一條快船逆流而來。雖然是逆流而上,但是藉著順風,加上船上水手們精熟的操船技術,那條快船疾若奔馬而來。

“是咱們的船!”

“是李大人麾下的船隻!”

水手和那秦法系官員幾乎是同一時間對來船做出了判斷。

從船隻的形制、桅杆、帆數和旗號上,都說明了來船正是署理總督山東、登萊等處兵馬錢糧事李華宇部下所屬的船隻。

船隻的主桅杆上,高高的懸掛著一面巨大的紅旗。按照規矩,只有前方打了大勝仗,才能有著紅旗報捷或是露布報捷的舉動。

“露布”作為“征討檄文”功能的文體,稍晚於裴松之的南朝梁人劉勰在《文心雕龍?檄移》中追其源流說:“張儀檄楚,書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稱露布。露布者,蓋露板不封,播諸視聽也。”學者考其“尺二”當為“二尺”之誤。劉勰又云:“故其植義辭,務在剛健,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辭緩,露板以宣眾,不可使義隱,必事昭而理辨,氣盛而辭斷,此其要也。”可與裴松之所述賈洪“作露布文”相印證。值得注意的是,劉勰在這裡認定的“露布”兼有“插羽以示迅”和“露板以宣眾”兩個特點,說明“露布”確也可作為緊急軍情的傳遞方式,

這種用途的“露布”也稱“羽檄”。《漢書?高帝紀》曾記有“吾以羽檄徵天下兵”。師古注曰:“檄者,以木簡為書,長尺二寸,用徵召也。有急事,則加以鳥羽插之,示速疾也。”大概類似於公開發布的“雞毛信”。可見,這是“露布”早期使用功能的又一個種類。當然,劉勰將作為征討檄文的“露布”追溯到了戰國時期,當屬有其實未必有其名的一種看法,但終究透露出“露布”的源頭可能早到先秦時期。

露布開始成為報捷文書是在唐代。

如今,李華宇這樣大張旗鼓的命人沿著長江逆流而上報捷,顯然是打了大勝仗。否則,便是李華宇膽子再大,也不敢如此造次。

“微臣李華宇恭賀聖主安康:

賴陛下洪福,將士用命,臣統大軍與遼賊會獵中原,先破賊正紅旗,後破其兩白旗,正藍旗一部幡然悔悟,反戈一擊,遼賊已成眾叛親離之勢。後雖有附逆賊人曹振彥頑抗,然終不敵我威武之師,臺灣兵團一戰破其六陣,奪壕塹兩道。後入夜雖受偷襲,然賊亦被擊退。合計共斬首真韃千餘,附逆賊人萬餘人。戰果雖不可稱大,然亦足以鼓舞軍心士氣。所奇怪者,唯此戰附逆賊人驍勇異常,當是畏懼官兵懲處,故不得不拼死耳。然強醜跳梁,終究笑柄,我軍士氣如虹,當不日將其盡滅。”

李華宇的報捷題本在南京城中迅速流傳開來。拜報紙之賜,茶館酒樓之中唸誦的題本,和朝堂上大臣們誦讀的一般無二。

所差別的便是朝堂上大臣們聽到的內容還包括了題本本身附帶的夾片。夾片上面詳細開列了這次大戰的戰果和對清軍、眼下的明軍各自優劣之勢的分析檢討。

在這個檔案的附件裡,李華宇詳細的彙報了幾次大戰的細節,如何招降正藍旗滿洲兵馬,讓他們陣前起義,令兩紅旗大敗。在對戰兩白旗多鐸部時,如何的臺灣兵冒著清軍密集的炮火輪番衝擊,連續擊破清軍六陣的過程。

在夾片當中,李華宇幾分讚歎幾分為自己的部下吹噓道:“遼賊兵馬槍炮火力猛烈槍彈如雨,唯有發起白刃衝鋒方可抵消其火力優勢。且又有大隊附逆官兵為虎作倀,兇焰更勝。”

這還了得?!這段話不但讓弘光皇帝朱由崧、首輔馬士英、趙之龍、王鐸等人目瞪口呆瞠目結舌,也是讓李守漢有些驚詫異常。怎麼,什麼時候韃子有這麼猛烈的炮火,韃子們不是以騎射為主嗎?韃子不是不懂的火器的好處嗎?(李守漢:韃子不是在入主中原之後便不再發展火器了?打斷了中國火器發展的程序了嗎?怎麼還有這麼猛烈的炮火和這麼多的火器?居然讓我大兒子又把當年刺刀突擊的看家本事拿出來了?這不科學啊!)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