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三國演義裡的情節,透過筆帖式的誦讀講解,多鐸等八旗滿洲貴族們都十分的清楚。
在他們看來,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便是和當前與李華宇的戰事相仿。曹操兵少糧缺而且後方不穩定,無數官員和袁紹私下往來,袁紹兵多將廣糧草豐足可謂佔盡了優勢。但是,曹操出奇兵,一把火燒了烏巢存糧,便是立刻扭轉了乾坤。
如今,阿濟格親自率領的四千騎兵,便是身負著八旗貴族們的深切期望,從山西一路狂奔而來,超越了李自成的大隊,也不對李自成進行攔截,只管一路向東!駭得大順軍兵將心中惴惴,不知道這些韃子會在什麼地方突然冒出來!
阿濟格挑選的這四千精騎,當真是從麾下十幾萬人當中選拔出的精銳之師。八旗滿洲的巴牙喇兵,八旗蒙古的射鵰兒,吳三桂手下的烏鴉兵,原大順軍的老營將士。
一人三馬、四馬的配備,幾乎讓他把軍中所有的備用馬匹抽調一空!
如雲的戰馬,似洪水一般漫過山西與河南之間的土地。
沿途的州縣,見到這支規模龐大的清軍騎兵無不望風而降。阿濟格卻也無暇受降,只管命人進城徵發些糧草,更換向導,告訴州縣官員好生守衛城池,我大清大軍隨後便到。之後繼續向東疾馳。
早已有細作將他所需要的情報探聽清楚,南粵軍李華宇部,每日消耗糧米軍需物資數額巨大,完全依靠河道從山東水運至彰德前線以供消耗!只要他保證能夠切斷河道數日,在彰德府的弟弟多鐸就有把握擊潰這位李大公子!然後兄弟二人可以利用李華宇潰退的寶貴時間視窗,掉過頭來對付李自成這大順軍!
“快!加快速度,向東!”阿濟格不停的發出催促部隊加快行軍速度的命令,那些善於長途奔襲,生長於馬背的蒙古射鵰手和遼東漁獵為生的巴牙喇兵們都累得抬不起手臂,不得不用布帛將手臂緊緊纏住,免得痠痛無力,握不住馬鞭。
千里而來,沿途之中,阿濟格也不知道累死的戰馬到底是一千匹還是一千五百匹。但是,只要是能夠切斷李華宇的糧道,讓多鐸有機會擊敗他,便是再死傷幾千匹馬,又算得了什麼?!
他的目標就是衛河!
衛河,漢稱白溝,隋稱永濟渠,宋曰御河,明稱衛漕,清代因該河發源於春秋衛地,終止於天津衛,取其首末兩端“衛”字而名之曰“衛河”,一直沿用至今。通常所說的衛河是指新鄉合河鎮至河北館陶縣稱溝彎一段,河南省志?地理志謂:長347公里,其中在河南省長240公里;河南省志?水利志謂:河道全長344.5公里,流域面積14970平方公里。在河南省境內河長2865公里,流域面積14580平方公里。合河鎮至皂角樹一段100公里,當地稱運糧河。
衛河屬海河水系,發源于山西省晉城縣,流經山西、河南、河北、山東4省,由山東省臨清市入南運河後,經天津注入海河,全長966公里,在河南境內貫穿博愛縣、焦作市、修武縣、獲嘉縣、新鄉縣、新鄉市、汲縣、淇縣、浚縣、滑縣、湯陰縣、內黃縣、清豐縣和南樂縣14個縣市。
衛河的前身基本上是隋代大運河的永濟渠,在曹操開鑿白溝的基礎上,利用一些天然河流和早期黃河故道加以聯綴而成。古代,漕運、商運甚繁,帆檣往來,絡繹不絕。近代,仍是豫北地區與天津之間物資交流的重要航線。
漕運船隻可以經衛河支流安陽河直接運到安陽城下!
李華宇部消耗的軍需糧草,絕大多數,是從黃河入海口接駁轉運,沿著黃河、運河一路向西,經冠縣、臨清一帶,進入衛河水系,直接抵達李華宇的大營之中。為李華宇的戰事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保障。
順便說一句,根據李華宇同李自成簽訂的救助協議,大順軍採購的各種大宗物資,也是大抵經由這條路線向西,沿著黃河河道,在河南境內完成交割。
阿濟格的首選攻擊目標,就是衛河河道的館陶境內這一段。
這裡恰好是以衛河為界,東面是東昌府的冠縣、臨清,西面便是館陶。向西南不遠,則是河南省境內的彰德府。一旦得手,立刻會對戰事產生影響。
“主子,再向前行走半日,便是館陶縣的稱溝灣河段,那裡河道變窄,流速變慢,水流也少了不少,船隻在這一段就要行走的緩慢了許多。正是咱們下手的好地方!”
嚮導說的這些話,讓出身遼東,生長於馬背的阿濟格聽得似懂非懂。嚮導和筆帖式不得不又是比比劃劃的向他解釋了好半天。
原來,漳河和衛河於館陶縣的秤鉤灣合為一體後稱為漳衛河。漳衛河由稱溝灣浩浩蕩蕩向北流淌,在一個名叫尖冢的集鎮拐了個彎,向東偏北方向的臨清州迤邐而去,最終匯入京杭大運河,或直抵京都,或東入海洋。
而自東向西而來的南粵軍補給船隊,自然受到這裡的地理環境影響,河道變窄,水量、流速都受影響而不得不重新編隊,降低行駛速度。
在一片大林子裡,稍稍的休整了一個時辰,讓那些連日賓士的騎兵們下馬舒展一下身體,準備武器和縱火之物。順便給戰馬填上一把炒過的料豆和鹽末,讓這些可憐的生命獲得少許的補充。
一聲“全體上馬!”讓那些躺在地上正美美的享受著筋骨舒展開來的舒暢感覺的騎兵們,不得不結束了這份享受,不情不願的站起身來,整頓自己的馬匹,翻身上馬。
阿濟格也不多說話,只管命人將自己的織金龍纛打起,引領著數百名巴牙喇兵策馬衝出了這片樹林。身後,數千騎兵捲起一片狂飆巨雷,向十餘里外的稱溝灣疾馳而去。
所有的人都抱著這樣的一個念頭,衝到稱溝灣,截斷衛河漕運,不但可以立下大功,還可以發一筆大財。
但是,衝到了稱溝灣河道附近的騎兵們卻是無比驚愕。眼前銅牆鐵壁般的情形,撞得他們頭暈眼花。
說銅牆鐵壁卻也有些誇大其實了。可是,一道騎兵難以逾越的土牆卻是矗立在河道的兩側。
看到了突然出現在河邊的數千騎兵,數倍於人數的馬匹,土牆上響起了陣陣急促嘹亮的銅鑼聲,瞬間,警報聲傳出了數十里。
“該死的蠻子!什麼時候修建了這道牆!”
土牆雖然不算高,卻也有一人多高。牆內設有低牆,供守禦巡視之人站立、行走之用。隔不多遠還預留了炮位、箭孔,雖然很是簡陋,但是對於騎兵輕兵突進的阿濟格來說,卻是難以逾越的一道金城湯池。
這是範曉增的傑作。
他帶領參謀處人員北上往李華宇麾下報到途中,便發現了南粵軍的這條運輸大動脈的致命所在。雖然想不到別的解決辦法,但是,熟讀歷代戰例的他卻知道當年的秦兵是如何保衛自己的糧道的。
項梁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等又斬李由,益輕秦,有驕色。宋義諫項梁日:“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項梁弗聽。宋義使於齊。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曰:“公將見武信君乎?臣論武信君軍必敗。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
這是二十四史書上對於秦兵如何保衛自己的運輸線的記載,兩千年前的秦兵能夠做到的,範曉增自然也能做到。
當下,他便以參謀處的關防,行文當地駐軍和官府,調撥錢糧,徵集民夫在稱溝灣這些要害地段修築長牆,派出汛兵把守。
眼前唾手可得的戰果被這道長達數十里的土牆所阻礙,阿濟格看著河道內那點點白帆,還有那船隻上緊張奔跑的水手、護送計程車兵,船舷上用苫布所覆蓋的大批物資,不由得嚥了一口唾沫。
“這群愚蠢的尼堪!以為一道矮牆就能擋住本王!長城如何,本王都進關無數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