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奪鼎1617> 第五百二十六章 岔道城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百二十六章 岔道城 (1 / 2)

雞鳴驛、下花園、保安州、東八里、西八里、懷來城,永寧城,延慶州,城池屯堡上空飄揚的日月旗被人狠狠的從城頭踢下,換上了大順的旗號。

沿著官路,通往居庸關的山路上更是車馬擁塞,人歡馬叫。數十萬人的龐大行軍隊伍,前鋒已經過了延慶城,後衛卻還在大同與太原之間。

宣府鎮已經從明軍護衛京師的右臂,變成順軍攻打北京的左勾拳。

眼前,唯一可以阻擋大順軍前進道路上的關隘,便是八達嶺與居庸關了。

八達嶺的由來,按照《長安客話》中的解釋:“路從此分,四通八達。”因為八達嶺是居庸關的外口,北往延慶、赤城、蒙古,西去張家口、懷來、宣化、大同,東到永寧、四海,南去昌平、北京等地區,可謂是四通八達,所以它歷來便是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衛前哨,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稱。

八達嶺這名,最早時見於金代詩人劉迎的長詩中《晚到八達嶺下,達旦乃上》和《出八達嶺》。元代,這裡稱“北口”,是與南口相對而言。南口在北京北郊昌平縣境內,從南口到北口,中間是一條40里長的峽谷,峽谷中有萬里長城的著名關口“居庸關”,這條峽谷因此得名叫“關溝”。八達嶺高踞關溝北端最高處。這裡,兩峰夾峙,一道中開,居高臨下,形勢極其險要。自八達嶺下視居庸關,如建瓴,如窺井。“古人有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之說。

“林泉,你看這八達嶺比潼關如何?”藉助著手中的望遠鏡,李自成在山腳下便清清楚楚的將八達嶺山形地貌看得明明白白。

“聖人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今陛下以堂堂正正之師,弔民伐罪以正討逆。便是********,又豈能阻擋王師前進?”

跟隨李自成御駕行動的大順丞相李巖,恰到好處的轉了一句文,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話來回答李自成。

“丞相所言甚是。學生亦是如此看。”在潼關戰役之中嶄露頭角,為李自成大軍獻上聲南而擊北,佯攻鍾祥,調動明軍引誘孫傳庭大軍出潼關東進計策的顧君恩,也是為李巖的這番言語而擊節讚歎不已。

聽得了手下重臣的這一番善頌善祝,李自成卻也是微微露出了些笑容。

“話雖如此,但是朕卻不敢小覷了這道雄關險隘。免得傷了朕許多忠勇將士的性命!傳杜勳來!”

杜勳,字子猷,原本是崇禎宮中尚膳監掌印太監,大概的差事權力就和海大富公公、小桂子公公的活一樣。後來被外派任宣府(今河北宣化)監軍。李自成大軍東進,大同總兵姜鑲派使者至李自成軍前納降。杜勳雖然沒有派出使者早早的去接洽投降事宜,卻也是另有一番表現。

他和總兵王承允出城三十里迎接,對於他的這番表現,宣府巡撫朱之馮大罵:“爾上所倚信,特遣爾,以封疆屬爾。爾至即通賊,何面目見上?”杜勳卻是一言不發,大笑而去。朱之馮見大勢已去,自縊死。

杜勳聽得皇上召喚,急忙一溜小跑的從隊伍的後尾處奔來。

“奴婢參見皇上。”

“杜勳,你在宣府獻城歸順朕,也是有功於我大順。可是,你在明國那邊,已經是一個死人了。”

說到這裡,李自成以目光示意,旁邊有人丟過一份邸報擲給杜勳,上面赫然有著宣府監軍太監杜勳在宣府盡節,帝賜杜勳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其侄為世襲錦衣千戶等詞句。

“奴婢自從出城設擺香案迎接陛下天兵之時,便已經將此殘軀盡數獻與陛下了!”杜勳倒也是乾脆,很是直截了當表了一下忠心。

“少囉嗦!只管給咱說說對面的這座山嶺上的佈防和兵馬情形!”

劉宗敏對於杜勳這些人向來都是沒有什麼好聲氣,只管粗豪的呵斥著杜勳。

“是!汝侯說的是。”杜勳站起身來,卻依舊彎著腰,指著遠處山嶺上的各個敵樓、關隘,哨口、道路為眾人一一講說起來。

他講完之後過了好半晌,眾人還在驚愕之中不能自拔。

這一帶的長城都是當年戚繼光戚少保督工建造。依照山勢修建,分為南、北兩峰,蜿蜒于山脊之上。從城牆上往下面看是有兩個門洞和U字形的城牆、、垛口、箭樓、敵樓和甕城。在甕城牆上內外兩面都有垛口牆,四面拒敵。倘若敵人攻破關門湧入城內,將受到四面守城將圍殲,敵人如落甕中。

甕城是這一帶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一般都建在地形險要的交通要道上。八達嶺的甕城建在山脊上,受地形限制,依山就勢,東低西高,東窄西寬,甕城內無井,水源缺乏,平常駐兵不多,守城部隊駐在西北三里的岔道城。

甕城兩門之間相距63.9米,西門楣題額“北門鎖鑰”,城門洞上,安裝有巨大的雙扇木門,門內安裝有木頂柱和鎖閂。平時,大門敞開,行人商旅自由出入;戰時城門緊閉,嚴實堅固;一旦發出反擊號令,城門洞又是千軍萬馬發起衝鋒的出口。

關城設東、西關門,西城牆下部用10餘層花崗岩條石壘砌,上部砌大城磚。牆寬20餘米、厚17米、高7.8米;頂部為長方形城臺,長19.8米、寬14.15米,面積280.17平方米,四面築宇牆垛口。城臺兩側30~40米處,各建敵樓1座,以牆連通,與關城構成犄角之勢。西城牆兩側連線有南、北兩道城牆,兩牆均建於山脊之上,東低西高,成U字形,在東門相遇。

而作為居庸關外圍據點,整個八達嶺防禦體系重要一環的岔道城,更是橫亙在大順軍隊前進道路上的一個不可迴避的關口。

據《延慶州志》記載:“岔道有二路,一至懷來衛,榆林、土木、雞鳴三驛至宣府(今宣化)為西路,一至延慶州、永寧衛、四海治為北路。”故得名“岔道”。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岔道城開始修築,歷經三十餘年終於建成,整個城呈不規則長方形,中間略鼓,兩端略縮依山勢而建,北部城建在半山之上。整個城東西510米,南北寬185米,為船形。全城總佔地面積約8.3萬平方米,城牆高8.5米,由石條城磚、石灰、泥土築成。城上設有馬道,外側宇牆設垛口、望孔、射口,南城牆有烽火臺2座。城牆的建造分為兩個時期,早期是內夯土,外用石塊加白灰砌築,晚期又在原城牆外用條石和磚砌築。

這處處關隘都是修建的如此堅固,又都是擇險而建,端得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倘或是再有一個類似於周遇吉那樣堅守不退的人物,大順軍這一路千里而來,難道要在這八達嶺下折損無數兵馬嗎?

見眾人面對這座雄關險阻皆是面有憂色,杜勳卻是呲牙一笑。

“皇上,各位侯爺、大人,此處關隘雖然說險峻異常,但是卻也並非不破之城。據奴婢所知,便是崇禎朝以來,這座用來防範北方虜騎的城關便被奴賊攻破過。”

杜勳說的,便是崇禎九年那次居庸關失守。

崇禎九年七月初,清兵入寇,一路攻取獨石口,一路攻取喜峰口。

清兵入喜峰口,明巡關御史王肇坤激眾往御,不敵,退保昌平。十日,昌平被圍,王肇坤與守陵太監王希忠,總兵官巢丕昌,戶部主事王一桂、趙悅,攝知州事保定通判王禹佐分門守禦。

十六日上午,居庸關從內側被攻破,十六日晚,昌平兩千朵顏蒙古兵作為內應,引清兵入城,巡關御史王肇坤戰死,同時戰死的,還有戶部主事王一桂,保定通判王禹佐,守陵太監王希忠,判官胡惟忠、吏目郭永、學正解懷亮、訓導常時光、守備鹹貞吉等人。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