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崇禎一個人有著坐困愁城焦頭爛額的感覺,此時節威風八面統領水陸大軍駐守南京的梁國公李守漢,也是深有同感。
為了避嫌,同時也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更是為了讓自己的耳朵根子能夠清靜一點,李守漢將自己的行轅設在了南京城外的孝陵衛。
隨同他一道北上的近衛旅、水師陸營一萬多兵馬按照各自分配的職司,在南京城各處紮營。雖然李守漢本人不曾入城,但是,江面上的炮船,城內駐守的兵馬,街道上帶著紅白兩色袖標手執鐵尺短棍在街頭巡邏,為首頭目更是口中高聲唸誦著梁國公軍令的鹽漕兩幫幫眾,都無聲無息的告訴別人,這座大明朝廷的留都,或者是憲法首都,到底是誰說了算。
他的大軍進駐,頓時讓如同一群被搗了自己盤踞多年的垃圾堆、糞坑的蒼蠅、蛆蟲一樣蝟集到南京的明宗室貴族們鬆了一口氣。就算是朝廷再把宗室親王當成豬來養,這些年梁國公麾下精銳轉戰南北所向皆克的新聞他們還是能夠聽到的。這支軍隊的進駐,讓他們一顆惴惴不安的心頓時平靜安寧了許多。於是,顧不得朝廷禮法制度了,危機時刻,小命自然是最要緊的。什麼親王、郡王、奉國將軍、儀賓等等各種宗室成員,排著隊到孝陵衛大營前投遞自己的名剌求見梁國公。
若是倒退一年,或者半年,說不定李守漢還會撥冗出來接見一下這群寄生蟲。但是,現在沒有那個時間和精力了!
他發現,北上到江南之後,南粵軍等於把自己放在了一個火山口上,處於一種左右為難的境地!
原因也是很簡單,各地的將領寫來急報。將他們所面臨的一種情形如實上報。
那就是被各地士紳稱為“奴變”、“佃變”的農民運動!
奴變主要發生於江蘇、安徽等省,佃變則主要集中在贛南、贛北等處。
其實,如果沒有李守漢的穿越行為,這份民變的分佈範圍上,還會增加上福建。
福建,因為山多地少,而大量的百姓出海謀生。但是,畢竟能夠出海的也只是沿海地區,閩南一帶,閩西、閩北的百姓仍舊是要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難掙扎。同其他地區相比,這裡的百姓還要多一層盤剝,那就因為土客雜居而產生出的強大宗族勢力。可是,同一個祠堂拜祖先的地主,可不會因為你和他幾百年前是一個祖先而對你有多仁慈。
福建寧化地主收租時,“以二十升為一桶,曰租桶;及糶則桶一十六升,曰衙桶,沿為例。”一進一出之間,佃戶的負擔便增加了四分之一。在正項佃租之外,佃戶們又被迫繳納冬牲、豆粿,實行送租至倉等舊例。
類似的手段在江西一些地方也同樣出現,豪紳們也“於莊田租粒之入,俱改用大斛”;石城縣“舊例每租一石,收耗一斗,名為桶面。”這就是傳說之中的所謂“大斗進小鬥出。”(那些說地主都是仁慈長者的傢伙,大概都是被窮咬阿姨的作品給洗腦了。說什麼黃世仁不該死之類的話。老實說,如果說這話的人去找黃少東家去借二斗米,你看看到臘月二十三之後穆仁智找你要幾石!看那個時候你還能說窮咬阿姨說得對說得好嗎?!)
如果沒有這麼高的租子,再加上祠堂的公費,官家的賦稅,農民們還可以再咬牙撐下去,可是,如此沉重的負擔壓在頭上,也就不得不鋌而走險了。這也就是為啥福建、廣東等地向來被稱為僑鄉的原因。試問,如果在家鄉能夠有一碗安生飯吃,又有誰願意風波涉險的到蠻荒之地去謀生?
可是,內地的百姓便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們若是鋌而走險,便是官家縉紳口中筆下的謀反、作亂了。
“初,甲申、乙酉間,吉州一大變也。蒼頭蜂起,佃甲廝役群不逞者從之。刲牛屠豕聚會,睢盱跳梁。每村千百人,各有渠魁,裂裳為旗,銷鋤為刃,皆僭號剷平王,謂鏟主僕、貴賤、貧富而平之也。諸佃各襲主人衣冠,入高門,分據其宅,發倉廩散之。縛其主於柱,加鞭笞焉。每群飲,則命主跪而酌酒,批其頰數之曰:‘均人也,奈何以奴呼我?今而後得反之也。’此風****於安福、廬陵,其後乃浸淫及永新。”
江西的佃戶提出廢除每納租谷一擔加耗一斗的所謂桶面,得到佃戶們的熱烈響應。在這個基礎上又把佃戶組織為田兵,鬥爭的內容也由廢止桶面陋規發展到減少租額,一石止納七八斗,並且提出了永佃權的要求。由於當地地主豪紳的勢力比較雄厚,佃戶首領吳萬乾就聯絡寧都、瑞金、寧化的客戶,(這個客戶可不是你說的那個公司客戶,而是指的是客家人。)多次圍攻縣城。
崇禎十六年,江西龍南、定南又有“密教楊細徠以妖言惑眾”。史載:“細徠系定南何氏家奴,流浪外鄉數載。突歸,自稱遇師指引,今當彌勒下界,謬以天翻地覆、銅風鐵雨恐嚇愚民,必入其教始得免劫。因是煽惑男婦以千萬計,立教堂於定南縣樟田,密約從教者俱於本年六月初一日齊赴龍華會。一時愚民鬨動,有棄其父母妻子產業而不顧者。至晚,細徠密諭腹徒,各選精丁,授以兵具,詭雲至下歷司踏勝地舉刃疾呼,其城自崩。至司試其術不驗。營兵發炮傷數人,眾悉奔潰。”
崇禎十六年十二月,浙江奉化縣胡乘龍,領導當地農民在雪竇山起義,“自稱天萌國大將軍”,“改元宗貞,謂於崇禎去其頭、剝其皮也”。所謂“天萌國”估計具有壓倒“大明”的意思。
至於說河南、偏沅等地的農民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起而反抗,在前文之中也是多有描述,在此就不再贅述。總而言之一句話,各地的藩王縉紳們,是李自成張獻忠們最好的同盟軍,最堅定的支持者。源源不斷的為他們提供著兵員、武器、糧餉。
這是所謂的福建、江西一帶的佃變。因為李守漢的原因,南粵軍早早的便將手伸進了福建、廣東一帶,在這裡推行新的錢糧制度,同時大規模組織人口出海墾荒。勞動力減少了,佃租地租便不得不降了下來。更因為李守漢瘋狂的打擊宗族勢力,各處的祠堂被拆穿了老底,扯下了宗族祭祀公益機構的畫皮,露出了本來的斂財工具面目。祠堂也變得不再神聖,而只是一個祭祀場所。沒有祭祀活動的時候,這裡便是一個學堂。
因為這些手段,原本在福建發生的佃變、在廣東發生的奴賊,便悄悄消弭於無形。(順便說一句,電影紅色娘子軍裡的吳瓊花,她的身份就是南霸天家的奴隸。你沒看錯,在民國二十幾年的時候,在民國官員、社會賢達人士的家裡還有奴隸。)
你可以說海南島是偏遠落後地區,蠻荒之地。好!我不和你爭論。那麼,江南之地,算得上是人文薈萃的富庶發達所在吧?早在明洪武年間,朱元璋便明確頒佈過免奴為良的法令,並對官紳畜奴作了嚴格的限制。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畜奴的風氣又盛行起來。特別是在南方,縉紳地主透過購買和接受投靠,擁有大批的奴婢。明後期,江南士大大之家不僅家內服役依賴奴婢,而且部分田土的耕種也由奴僕承擔。著名的明粉顧炎武先生說,“今吳仕宦之家,(人奴)有至一二千人者。”淪為奴僕的農民,“子姓世為奴,非主自鬻,無得脫冊籍。”他們的子女稱為人奴產子或家生奴婢,家主有役使和轉讓的權利。有的地方嚴格禁止奴僕讀書識字,目的是使他們永遠處於愚昧無知、易於役使的地位。
什麼意思呢?便是被無數人詬病的八旗奴隸制度,主子奴才的被罵的上了天。可是,八旗的主子們也不禁止手下的奴才們或是透過讀書科舉,或是透過軍功來上進。只要你承認你永遠是我的奴才就行。紅樓夢裡,不也是有類似的描寫,賴大家的也是奴才,但是她一樣在家裡使奴喚婢,晴雯就是她買了來的丫鬟,後來才送給了賈母。她的兒子也是一樣外出做官,並且,可以請賈母等人去她家花園子玩樂一天可謂是掙足了面子。至於說奴才混得好,官居一品,主子敗落了在街頭趕車扛大個,這些事情在清末的各種野史雜談之中比比皆是。
哪個制度更加黑暗沒人性一些?要不說滿清韃子就是一群沒文化的野人呢!怎麼就不知道壟斷讀書受教育的權力呢?怎麼不知道堵死上進的通道呢?
而江南士紳們是怎麼對待自己的奴才呢?
史料中說:“間嘗聞江南慘礉之主,或有苛使盲驅,繁於《僮約》。奴多腹坎無食,膝踝無裙,臀背無完肌膚。奴女末配聓(壻),蚤破其瓜;婦未耦子,先割其鮮。主婦妒,則有鍛椓陰私,薙毛縫皮,醜痛之聲,流聞於外”。
這種現象的肇始,則是來自於張居正的改革。一條鞭法和官紳特權加速了投獻,投獻則帶來了大批奴婢。
李守漢命令南粵軍自南向北沿著閩浙、浙贛等省大路沿途推進,自己率領著水師沿海北上入長江口之後,各地的農民、奴僕、佃戶的變亂訊息便如雪片般傳來。
有這種景象的原因,一來歸功於八大王張獻忠在江南各地的一番遊歷,再者就是李守漢自己所造成的。
各地的官紳,透過與南中的貿易固然賺了不少的銀元,家中各色的南中或是更加遙遠的天竺、天方等海外奇珍異寶也收羅了不少。但是,佃戶、奴僕、農戶的日子卻是更加難過。同時,隨著精細棉布白砂糖一道衝擊江南各處的,還有商人們有意無意間帶來的南中見聞、制度等等。
當這些商人們向圍觀的百姓吹噓南中便是官奴都有成為自由人的一天,並且同樣可以透過軍功或是其他貢獻來改變自己身份地位的時候,他們大概沒有想到,在他們口沫橫飛吹噓的時候,早已將一顆顆火種播撒了下去。
當李自成大順軍在黃河流域大舉進攻的訊息越過淮河飛過長江抵達江南之後,早已堆積如山的乾柴堆上又加了一桶熱油。來自南方的南粵軍北上的訊息則是成為了點燃燎原大火的那一點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