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武確實是在總兵周遇吉的指揮下,讓大順軍主力勢如破竹的山西攻勢遭遇了一次意外。
在歷史上,這次寧武戰役,幾乎是李自成渡河東征過程中唯一像樣的戰鬥了。
於是,這場戰鬥的意義和慘烈情況,便被無數人大書特書。
什麼野戰數日,圍城旬日,以炮火傷萬餘人。開門奮擊,殺農民軍千餘人,火藥盡,又趁夜率壯士二百,縋城入農民軍營,又大勝,農民軍退二十里,周遇吉堅守半月,援軍不至,開城門偽降,誘農民軍萬餘人進城,關下門閘,殺死農民軍四驍將,將進城農民軍,全部殺死。李自成檢前後死將士七萬餘人,對前進十分擔憂說:“寧武雖破,死傷過多,自此達京師,大同,宣府,居庸關重兵數十萬盡如寧武,吾輩豈有孑遺哉,不如還陝圖後舉。”
“廿五日,賊(指李自成)集頭目計曰:‘寧武雖破,受創已深。自此達京,尚有大同兵十萬,宣府兵十萬,居庸兵二十萬,陽和等鎮兵合二十萬。盡如寧武,詎有孑遺哉!不若回陝休息,另走他途。’已刻期明早班師”等等記載,無不是在誇耀周遇吉的戰績,與寧武關戰役的慘烈。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不惜筆墨的描寫,大順軍破城之後的屠戮之慘。
“周遇吉夫人劉氏,蒙古人,饒勇異常,率婦女二十餘人登屋而射,被農民軍縱火全體燒死。周遇吉徒步跳蕩,手格殺數十人,矢集如蝟毛,被執,縛之高竿射殺,或說磔於市。”《平寇志》等書說,“賊屠寧武,嬰穉不迴”,王珻作《節錄補》而謂‘賊恨其久不下。屠殺一盡,血流成波。’。
在文人的筆下,這次寧武關之戰,幾乎是可以和太原五百完人、張瘸子的孟良崮、金門之戰等等相提並論了。但是。仔細想想,事實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不厚道的作者又要在這裡給某些人扒皮洗臉了。
第一,時間上對不上。
歷史上,崇禎十七年正月初八,李自成在西安誓師北上。百萬雄師由禹門口東渡黃河,取道山西,直指京師。過河後,兵分三路,李自成自率東北一路主力約50萬北上,正月廿八攻陷平陽(臨汾),二月初二攻陷汾州(汾陽),二月初八攻陷太原,二月十六攻陷忻州後包圍了代州(代縣)。《明季北略》卷二十《周遇吉寧武大戰》條中說,“遇吉設奇制勝。每戰必勝”,相持半月,至三月初一日才被大順軍攻克城池。這明顯是在瞎扯。
據康熙二十一年《山西通志》卷三十《雜誌》載,李自成是在“二月十六日自太原起身,數日至寧武”;崇禎十七年三月《兵部為賊勢已壓雲境等事》行稿說,大順軍“二十日過雁門關,二十一日攻寧武”;乾隆十五年《寧武府志》卷十一,大順軍攻克寧武的時間是二月二十二日。這就清楚地表明,整個寧武戰役首尾不過兩天。當時的明軍已經是強弩之末,士氣不揚。根本就沒有“相持半月”之事。
而且,若是當真是如文人們所記載的那樣,僅僅在寧武關就相持半月,三月初一才被大順軍攻破城池。那麼,朱由檢同學如何在三月底就去了煤山上找那棵歪脖樹探討人生的歸宿去了?要知道,從寧武到北京,沿途要經過大同、宣府、居庸關等各處城池險地,以李自成的幾十萬大軍行軍速度,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半個月二十天的時間內開到北京城下的。要知道。從寧武到北京,鐵路距離五百四十公里,公路距離也有五百餘公里。這個距離若是個別驢友徒步的話還可以在十天半個月內走到北京市境內,注意,是境內,而不是北京城區。走到境內也是身體疲憊至極。幾十萬大軍如何能夠做到這點?即使勉強有小股精銳能夠做到,肯定也是人困馬乏,容易為敵人所乘。
第二,雙方的兵力、戰果嚴重不符。
以炮火殺傷萬餘人?你周遇吉所把守的寧武關,雖然是明朝長城防線外三關之一(另兩關為偏頭關、雁門關),處於三關中路,又是明沿長城一線九邊重鎮之一山西鎮的治所。前人論述說:“寧武關……北臨雲朔(大同、朔州),西帶偏保(偏關、保德),最為衝要之地。”但是不過就是一座周圍三千五百餘米,城高十五米,城牆寬三米有餘的小城,只是一個總兵的駐所,既非省城也不是封藩之地。就算是有些防禦蒙古騎兵的火炮,以明末軍備廢弛的尿性,這些火炮無論如何也是做不到能夠炮火殺傷萬餘敵人的,你以為你的大炮是袁督師的紅夷大炮,一炮過去,數十里糜爛嗎?還是蘇聯紅軍的喀秋莎火箭炮,最是適合用來對付叢集目標?
不得不說,這些火炮當真是質量過得硬的優質產品,一直打到火藥用盡,也沒有發生炸膛、炮筒過熱等明末火器使用過程之中喜聞樂見的事情。
火藥用完了肉搏,肉搏不是對手又使用詐降計來爭取拖延時間。結果,在文人們的筆下,李自成再一次的扮演了無腦之人的角色。在敵軍不曾繳械出城的前提下,沒有派出小股部隊控制要點,就貿然派出了大隊人馬開進寧武關。結果,這萬餘人前鋒和所謂的四驍將就變成了周遇吉的戰果。
胡說八道!你們以後編瞎話能不能稍稍的動點腦子?也好具備點欺騙性?
大順軍萬餘人一次性開進寧武關城?還被周遇吉所部連續鏖戰了數日的數千兵馬全殲?我去!這些兵馬個個都是州長嘛!寧武關有沒有能夠同時容納萬餘人的甕城、關廂權且不說,這些人難道是採取球賽散場之後的隊形一窩蜂的湧進去的嗎?你的幾千兵馬若是想全殲這萬餘前鋒的話,勢必要全數集中,可是,你的部隊集中到一點,其餘部分勢必空虛。這一萬多大順軍便是豬羊一般被你宰殺,也是要有些動靜的,城外的大順軍主力若是此時猛撲,你又該如何?
最是離譜的,就是此戰帶給大順軍的心理陰影面積極大!居然檢點死傷。區區一個寧武關就死傷了七萬餘人!可是,根據記載,周總兵遇吉大人麾下不過四千餘人,就這還是他到了寧武之後“汰老弱。繕甲仗,練勇敢”所得的精銳敢戰之兵。果然是精銳!在武器裝備兵力兵器都不如人的情況下,平均一個人要殺死殺傷接近二十個人!直殺得李自成頗為畏懼前面的大同、宣府、居庸關等處的“數十萬兵馬”,打算退回陝西休息,另圖他法。
試問寧武關打得再慘。有潼關南原打得慘嗎?那個時候李自成老本幾乎拼光,都沒有喪失鬥志,區區一個寧武關,便讓他喪膽落魄了?
但是,寧武關戰後,整個九邊門戶,外三關便徹底洞開。大順軍馬大隊人馬還在寧武,前鋒尚未離境,大同總兵姜鑲的使者便飛馬馳到,代表姜鑲要求歸順大順。順天應人共襄義舉。
“陛下,以臣愚見,應當速速揮師北上,佔據大同,攻取陽和。剿滅明軍宣大總督王繼謨所部,席捲宣大!”送走了姜鑲的投降使者,牛金星向喜形於色的李自成趁機建議。既然現在的戰事如此順利,那就索性把兵馬撒開了跑起來就是!地盤能夠佔多大就佔多大!
這樣的建議,自然是天時地利都符合,李自成沒有不同意的道理。
結果。大順軍馬剛剛接收大同防務,連姜鑲給大順皇帝接風的酒席還不曾來得及吃,陽和地區各處軍民人等準備迎降的表文便如雪片般飛來。
最為悲催的,便是宣大總督王繼謨了。他手下各鎮各營各標將領都在那裡寫給李自成的效忠信。準備改天換地迎接新君。他卻不敢行軍法來處置了這些人,甚至是連一句重話都不敢說。只能是把全城文武官員召集到了關帝廟之中,歃血盟誓,試圖用這些形式來激勵人心。他自己更是“大聲激烈,灑淚傾肝”,但是效果然並卵。“諸人但默默虛應而已”。
這就是所謂的大同兵十萬,宣府兵十萬,陽和等鎮兵合二十萬的真正戰鬥力!
為了不當俘虜,也為了防止手下這些人把自己綁起來作為給新朝的見面禮、投名狀,王繼謨便領著親丁百餘人護送庫銀一萬餘兩逃回京師。運走這些銀子到底是防止留下了為李自成所用,形如資敵,還是準備拿走當自己的生活費,咱們就不知道了。
可是,剛剛走到天城衛(今天的天鎮縣),他很驚愕的發現,原來這些家丁也是靠不住的!“眾兵吶喊震天,又將其好馬及餉銀盡奪,挾去投賊矣!”
看到了如此悲催的一幕,王大總督當真是欲哭無淚。他在寫給崇禎的題本奏疏之中哭哭滴滴的向崇禎訴苦:“看此時候,無一兵一將一民不反面向賊。”
“臣煢煢孤身,止有歸命於皇上而已。”
“混賬!”
在乾清宮東暖閣內的崇禎,憤怒的把桌几都要掀翻了,用力的拍打著桌面,震得手臂生疼,桌上的硃砂、筆筒、筆架幾乎要跳了起來。
“王繼謨奉旨援雲(指大同),此時正當推誠鼓眾,奮勵圖功。據奏兵將潰散,不服調遣,平日料理安在?姑著戴罪收拾兵將,立解雲圍。不得飾詞規避,以幹大法。”
他抄起毛筆,飽蘸了硃砂在王繼謨的奏疏上張牙舞爪的寫下了這樣的批示,讓王繼謨這個連身邊的家丁都跑了的光桿司令去收復大同,否則,便是想死都死不成!
寫完了這段批示,崇禎彷彿全身的力氣都已經用盡了,他向後無力的靠在錦緞靠枕上,只管眼神空洞的看著天花板上的藻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