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奪鼎1617> 第五百零七章 登基與勸進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百零七章 登基與勸進 (1 / 2)

端午節過後,從南到北的冬小麥已經開始泛黃,那些僥倖在天災人禍當中能夠苟延殘喘的地方,也開始琢磨著抓緊時間開鐮割麥,好讓自己能夠在這亂世當中繼續掙扎下去。

遼東也是如此。

山海關、寧遠一帶的軍屯,還有那些曾經“丁逃地荒”的田地,如今也是麥浪滾滾。當日松山大戰時,李華梅為了激勵士氣,令隆盛行在寧遠、塔山一帶大量銷售的鐵製農具、一種步犁,此時發揮出了他們的效能。

在那些軍戶和招募流民的耕種之下,多少年不曾有過的情景出現在了吳三桂等人的面前:連綿數十里的麥田,高粱,綠油油的波浪在遼西走廊上起伏翻滾。

只要能夠支撐到麥子下來之前遼賊們不來,麥收之後咱們便是誰都不怕了!這是遼東各鎮將士的一致看法。吳三桂已經向遼東各鎮將領傳下話來,收穫的麥子咱們的舅舅有話,一石麥子可以換一石五斗的稻米,高粱則是一石高粱換四鬥米。這樣的交易,誰不願意做?(事實上是一石麥子換兩石稻米,一石高粱換五斗米。李華宇也是秉承了李守漢的旨意,大量收購麥子、高粱,為的便是北上時行軍作戰方便些。至於說差額是怎麼回事,相信大家絕對不會認為吳三桂是從中漁利的。)

山海關的總鎮府內,在吳三桂的簽押房之中,他的幾個師爺、幕僚也是一臉喜色的向他稟告各處農田作物的情形,只要不下大雨不颳大風,今年的麥子勢必豐收。

有土斯有財,有財就有餉,有餉就有兵,有兵就有土。這是這些人包括吳三桂在內統一的認識。有地盤,有糧食,就有兵馬,手裡有了一支能打的隊伍,就會有更大的地盤,更多的兵馬。

幾句互相吹捧的話說話,幕僚們各自散去辦理自己的公事,只有一名陳姓師爺留了下來。

“大帥,北面有人捎了信來。”

“哦?又有人寫信來,這回是誰?”

“是學生的同族,曾經和大帥共事過,眼下已經降清的陳邦選。”

從松山、塔山戰後,一直到多爾袞主持遼賊朝政這段時間,不管是黃太吉主持政務還是多爾袞這個攝政王說了算,對於吳三桂的策反工作始終不曾停歇。

眼下他藉助南粵軍的兵馬錢糧實力,強行將遼東各鎮各營收編改造,並且在各地遼民當中招募新軍,按照從吳標那裡偷來的招數進行訓練,遼東鎮近十萬兵馬,已經隱隱然有了當年李成梁時代強軍氣象。

於是乎,遼賊們發動各色人等對吳三桂展開工作,親情打動,高官厚祿,威脅利誘,無所不及。這裡咱們應該說句公道話,儘管吳三桂此人在史書上的名聲不好,先是投降了清軍,為其前驅,剿殺李自成,追殺永曆皇帝等人,而後又起兵反清,被清廷編纂的史書抹得比非洲人還黑,在某包衣筆下更是古往今來第一大漢奸,但是,他既沒有為清軍屠城,又沒有給清軍送去大炮、工匠,比起還珠格格她爹和某包衣的祖宗們來,他同清廷的關係有點控股股東和小股東之間的合作味道。但是沒辦法,誰讓你打敗了呢,打敗了你就得留下一個為後世所不齒的反覆無常形象來。

但在這時,在親友、部屬、同僚大都投降了遼賊,而且都是高官任做駿馬任騎的情況下,在山海關外明朝據點盡失,只剩寧遠孤城,處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在關內李自成、張獻忠都已經據地開府建國立號進逼京畿,往日裡的仇敵即將成為一代新主的情況下,吳三桂竟能堅守危城,不投降清軍,亦是難能可貴的,也是這個被基本否定的歷史人物身上可以肯定的地方之一。

“陳邦選?他說了些什麼?”

“有書信在此。另外,信使還帶了二百匹戰馬、五百張貂皮、狐皮,二百斤山參,一百顆東珠的禮物來,就在寧遠等候爵帥的示下。”

能夠將戰馬送來給吳三桂這個敵軍將領,足見多爾袞對策反、爭取吳三桂這個遼東大帥的重視程度了!

“。。。。何不隨機應變,保全富貴身家?自古良臣擇主而事,良禽擇木而棲。棄暗投明,逃滿身之罪案;通權達變,免瓜葛之嫌疑。況我皇上仁聖天縱,有功者受大封於永遠,抗守者必罰處不姑容。總爺少年懸印,聰明自然超群,宜勿持兩可,拜下風速,則功賞出眾,而寧城生靈頂恩於世世矣。豈有松、錦、杏、塔四城不存,而寧遠尚得樂太平、仍圖長久者!”

陳邦選的書信也不過是些讓吳三桂聽得耳朵裡都起了膙子的陳詞濫調,也不光是他這麼說,從祖大壽、洪承疇等人,或是位高權重對吳三桂有提拔重用之恩,或是為他的長輩親眷,又有陳邦選這些當年舊部同僚的袍澤之義,不斷的對吳三桂“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試圖動搖、軟化他的意志,甚至在適當的時候令他率領遼東軍這個近十萬兵馬的龐大集團歸順清軍。他舊日同僚姜新也寫信歷數“大軍已喪矣,松錦已失矣,文官洪軍門歸順矣,武官祖鎮臺等投降矣。??寧前數城皆籠中鳥、釜底魚,不過遲延旦夕耳”,為他剖陳利害,歷數歸順之人。

陳師爺唸完了陳邦選的書信,請示吳三桂:“爵帥,此事該如何處理?”

稍加沉吟,吳三桂臉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人家既然送來了厚禮,咱們不能不講道理。傳令給寧遠,禮物收下。你替我在山海關的幾家鋪子裡採辦些銅鍋、銅碗,玻璃酒具,綢緞布匹花粉胭脂等物,令來人帶回。”

禮尚往來,投桃報李。而且回贈的都算不得是軍用品,便是朝中那些烏鴉們知道了,也是說不出什麼來。

陳師爺點點頭,卻又舉起手中的信箋,“爵帥,這書信該如何處理?”

“老規矩,抄件備份存底,原件入檔。”

陳師爺也是吳三桂的心腹,為他掌握機密往來文件。知曉他的習慣處置方式。他那裡已經存了洪承疇、吳三桂、孔有德、尚可喜等多人的書信。

“你替我寫封信,給本伯的舅父大人,告訴他,最多旬月之後,遼東便有十萬麥子運到登萊,請他準備接收。另外,把這些書信的抄件附錄在書信後面,給他一起送過去。”

此舉便是一舉多得之意。既表示了忠心,又凸顯了自己的重要性。陳師爺也是頗為了解此中訣竅之人,當下便點頭會意。

吳三桂這道文書被快船送到登州,又經過了李華宇的一道手專遞到廣州時,已經耽擱了一個月的功夫。粵東大地上到了早稻已經成熟的季節。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