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奪鼎1617> 第七百三十二章 主公,你是想做周公還是李淵?(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百三十二章 主公,你是想做周公還是李淵?(上) (1 / 2)

因為鹽梅兒與被從冷宮裡放出來的黎慕華一道啟程回順化去處理王府搬家的諸多事務,在廣州的內宅便由傲雷一蘭主持。

李沛霆與這位七夫人自然是熟人,若不是他去了黑龍江開展貿易活動,傲雷一蘭一家此刻只怕還是在山林之中為了一口鐵鍋而拼死拼活的射獵野獸。哪有如今的風光富貴?

但是,此一時彼一時,當年的事情如今卻不好再提了,畢竟大家現在身份都在那裡擺著。一個是為主公產下了強健兒子的寵妃,一個則是臣僚,這其中的分寸,李沛霆還是很清楚的。

“見過七夫人!”

兄弟兩個嚴謹守禮的按照規矩給傲雷一蘭行了大禮。

“兩位兄長,忒意的見外了。我是專門來迎接你們的。若不是你們,我的父母族人只怕還在遼賊多爾袞手中扣押著!”

李華宇與黃太吉議和時,首先提出的一條就是要他釋放所有被他在黑龍江流域俘獲的那些索倫人,這其中便有傲雷一蘭的父親希爾其尹、母親安達金和幾個兄弟姐妹。

這幾千索倫人在黃太吉手中半點用處也無,只能是白白的消耗錢糧,於是,便樂得做個人情,將這幾千人送到了獅子口,轉運到了登州。

這裡面,便有傲雷一蘭家族成員。

李大公子得知這群索倫人當中還有自家的姻親,自然不會怠慢,馬上命人將傲雷一蘭的父母兄弟快船送到了廣州,與七姨娘團聚。餘下的數千索倫人,他自然不會客氣,,挑選出其中的丁壯,按照哈拉、莫昆的組成,編為自家的騎兵隊中。

所謂的哈拉、莫昆,是索倫人獨有的社會組織。一直到20世紀初,達斡爾族中還保留著氏族組織殘餘。他們分傲蕾、鄂嫩、孟爾登、郭貝勒、訥迪、沃熱、吳然、烏力斯、德都勒、索多爾、金奇裡、蘇都爾、阿爾丹、胡爾拉斯、何音、畢力揚、陶木、何斯爾、鄂爾特、卜克圖,共20個哈拉。傲蕾排第一。每個哈拉分化為若干莫昆,莫昆有共同的族譜,每隔數年,全莫昆的成年男子即集會繕修族譜。他們選舉年高望重者為莫昆達,管理莫昆事務,其內部重大事件需由莫昆會議議決處理。莫昆有育林山、柳條林、草場等公共土地。每年春秋季聚族眾祭敖包,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牲畜興旺,並舉行賽馬、射箭、摔跤、曲棍球等體育活動。

這千餘名索倫丁壯,自然都是在山林之中往來馳騁,射獵野獸的好漢,李華宇當然不能放過。在按照他們的習慣,按照遼賊的武器制式為他們配備了甲冑刀槍之後,這些人立刻變成了李華宇手中一支精銳騎兵。

至於說傲雷一蘭的父母兄弟,在李守漢這裡自然是被待如上賓。享受著天堂一般的待遇,只不過,廣州的氣候令李守漢的這對便宜丈人和丈母孃不是很適應,鬧著要回到北方去,至少也是要回到山東和族人在一起。

想想也是可以理解,你讓一對在黑龍江山林之中生活習慣了的老人到廣州去生活,以現代的條件都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何況是在三百多年前的崇禎年間?

不過這些事,都是李守漢的內宅瑣事,對於李沛霖兄弟二人來說,卻是不好過多幹涉的。他們今天來的目的,卻不僅僅是來給新出世的兩個孩子辦滿月那麼簡單。

“大哥,還記得當年我們初到河靜時的情景嗎?”

傲雷一蘭命人奉上煙茶水果點心之後便告一聲罪,起身離去。雖然她與李沛霆也是熟人,但是眼下她也清楚彼此之間的身份,這其中的界限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卻如同鴻溝一樣存在著。

見傲雷一蘭走了,李沛霆頗為感觸,打量了一番周遭的環境,突然對李沛霖冒出了這樣一句問話。

這如何能夠忘記?!那是李家這兄弟二人再世為人的重要關口!

可是,當年的李守漢是個什麼狀態?如今又是什麼狀態?

可以說,兄弟兩個苦心孤詣殫精竭慮的輔佐,如今已經初見端倪了。

“當年主公據地不過千里,治下不過數十萬民眾,便已經有了胸懷四海之念。如今,擁地方萬里,兵鋒威加海內外,治下百姓衣食豐足,府庫充盈,兵甲精良,當是我等勸進主公早定大事之際!”

南粵軍之中也是派系眾多,山頭林立。有所謂的從龍派,蠻子派,內地派等等眾多派系。李家兄弟就是內地派的代表人物。但是,這些派系卻是毫無疑問的都希望李守漢能夠獲得更多的權力,擁有更廣大的空間。在這一點上,李沛霆是各派都暗中承認的勸進的最佳代表。他們都希望李守漢能夠早日登上那個位置!

各派之間所區別的,卻是南粵軍在李守漢登上大位之後將主要力量投放在何處,將權力重點和大部分資源擺放在哪裡的問題上!

以李大公子李華宇為首的一派人,主張立足於南中,拓地十州、扶桑等處,至於說中原,那就是一個勞動力的來源和各種產品的市場。在這批人看來,內地最好就是這樣一直打下去,打上他個幾十年,讓南粵軍有足夠的時間將十州、南中、扶桑等地變成自己家的後院之後,再行解決中原的問題。

可是,李家兄弟兩個人和他們背後的內地派,卻是不這麼看。他們認為,應當早日北上中原,早定大義名分,這樣,李守漢便可以不再以明朝臣子這個頗為尷尬的什麼狗屁梁國公身份來號令四方!

而且,平定中原之後,大批的百姓,各處的恢復生產休養生息,同樣是會給南中的各種出產找到一個好去處,有那麼龐大的人口基數在,何愁東西賣不出去?

“若是中原當真如漢末三國或是如唐末藩鎮割據五代十國那麼亂殺亂砍上幾十年,勢必人煙稀少,便是如同曹孟德詩中所說,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無論如何也是主公不願意看到的景象。”

在來之前,李沛霖便和他的好弟弟李沛霆在一起好生的分析了一番李守漢內心的想法,準備設身處地的從李守漢的角度找到一個能夠勸說他早日揮師北上的理由。

有道是箭頭不行努折箭杆。雖然南粵軍實力雄厚,兵力精強,糧餉豐足,但是,如果不能得到李守漢這個當家人的首肯,那麼,任何一種對於內地的看法或是態度,都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

可是,饒是李沛霖熟悉人心政務,瞭解官場齷齪,世道人心,李沛霆更是早已不是當年的那個紈絝子弟做派,但是這兄弟二人卻仍舊摸不透這個相處了二十餘年的李守漢對於大明朝廷的心思。

若是說李守漢不是大明朝廷的股肱忠良之臣,只怕便是朝廷裡對李守漢仇視最重的東林一黨都不太會相信。他們只能用大奸似忠這樣的話來解釋李守漢的諸多行為。

幾次三番的在朝廷危急之時不遠萬里自備糧餉勤王,而且每一次都給被建奴打得鼻青臉腫狼狽不堪,政治上嚴重失分的朝廷以不錯的戰績,讓大明朝廷能夠挽回些臉面來。

為了大明朝廷,不但李守漢自己出兵出錢,而且還想方設法的為朝廷籌劃軍餉,報效軍糧,開闢餉源。幾位內閣大佬閒暇之餘也曾經慨嘆過,倘若朝廷的帶兵將領都如李爵帥,何愁大明不能中興?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