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朝廷打算用廢紙一樣的寶鈔從南粵軍手中大量掠取各種各樣急需的物資,從十二磅的大炮到打霰彈的佛郎機,從火銃到盔甲,從糧食布匹油鹽到朝廷大佬們喜歡的珠寶玻璃古董,只怕都是在朝廷準備用寶鈔支付貨價,大量購買的名單之中。
但是,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南粵軍便是一群吃齋唸佛的善男信女嗎?當真如此的話,李守漢本人早就死在何副千戶的刀下了!
“自崇禎二年以後,鑄錢所需銅斤不足,於是乎朝廷就開始到處蒐括古錢,以鑄新錢,以致‘古錢銷燬頓盡’。由於缺少鑄錢之銅,加上鑄息減少,各地鑄局屢開屢罷,朝廷多次設法變通,仍無濟於事。錢法潰爛,國庫虧空,籌餉更加艱難,自從遼東洪承疇兵敗投降遼賊,中原腹地又告糜爛,朝廷用度越發浩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戶部主事蔣臣提出重新實行鈔法,頒行寶鈔。這一建議得到天子和朝中大佬的同意和讚賞,於是乎蔣臣這廝也被擢為戶部司務,專門辦理髮行寶鈔之事,眼看的鈔法便開始實行了,我們卻也不能坐以待斃,等著人家拿著一疊疊的廢紙來給我們支付各種款項!”
聽完了主公關於對朝廷借貸款項的計劃,葉琪也是眼神閃動,緩慢而又堅定的說出了自己的意見。
“主公,目下我南粵軍商號遍及大明各地,可密令各處往來貿易時對於寶鈔拒絕使用,或是推諉搪塞。屬下便不信了,商民拒絕使用,戶部那些蠹蟲們還敢強迫我們收兌不成?”
“我們一邊不收這些爛紙,一面加緊在南中鑄造通寶和銀元,與各處百姓、商民貿易時以此等錢幣進行結算。以屬下估算,至少長江兩岸直到淮河南岸是可以令寶鈔寸步難行。如果主公俯允,屬下便在私下裡低價收購這些寶鈔,統統作為我南粵軍給皇帝老兒內庫的供奉送去,倒要看看,皇帝老兒拿著這些爛紙時是個什麼神情!”
葉琪的這番話,頓時令李華梅、鄭森、莫鈺等人咧嘴大笑起來,但是笑了幾聲,發現李守漢神情凝重,便很是尷尬的停住了笑聲。
葉琪的話,卻也是正好說中了李守漢的心思。
而且葉琪的方案,恰好也是針對著蔣臣提出的鈔法之中提到的幾項內容:速頒榜文,讓臣民百姓知悉朝廷將行鈔法,頒行寶鈔。打算在崇禎十六年八月開始印製鈔貫,於秋冬之際開始發行。計劃每年發行寶鈔三千萬貫,一貫寶鈔值銀一兩,設立界限,以五年為限,到界以後,以舊易新。
為了能使民間很快地使用寶鈔,蔣臣還設想了一個小恩小惠的計劃,他說:“商領於官者,使之少有羨益,則商自趨之如鶩……,不論商民人等,換以官庫者,每鈔一貫,止納銀九錢七分,而通用行使,輸納完官,準作一兩實收”。居然知道九七折優惠,好有經濟頭腦啊!不過蔣臣也知道:“今鈔法所以不行者,惟是賞賚或有頒出,市肆不行倒換,故上用而下不用也”。
針對這情況,蔣臣建議朝廷不管賦稅還是賞賜、罰鍰,一切都用寶鈔,這樣,民間也就不得不使用寶鈔了。民間使用寶鈔,自然要以銀兩來倒換,為了迅速推行寶鈔,蔣臣認為有必要仿洪武十三年舊例,在京城,在各地設定行用庫,便民倒換寶鈔。由於鈔法中有以寶鈔兌換制錢的規定,因此,蔣臣建議儘快把各地已廢止的鑄局恢復起來,重新開局鼓鑄制錢。他說:“今既頒發鈔法榜文,即宜頒行錢法,其十三省,皆令各布政司開局鼓鑄,佈政專董之”。
各省的鑄錢費用,從應解京的錢糧中動支一部分,大省動支十萬兩,中省動支八萬兩,小省動支六萬兩,按朝廷所頒錢樣鼓鑄。“費銀一兩,鑄錢一貫,惟務精好,不取鑄息”。戶部衙門各鈔關,各邊餉司,也准許動支鑄本一、二萬兩,開局鑄錢。為了促使各省儘快開局鼓鑄,蔣臣建議應將戶部鑄錢所需費用,“銅價炭價,盡責地方之不鑄者”。
強制推行貨幣蔣臣知道明初行鈔的教訓,因此他計劃恢復宋時界法,一界之後,以舊易新。“則通天下之錢數,又足相抵”。他提出,每年行鈔三千萬貫,一界行鈔一萬五千萬貫,用來換取民間的銀兩,然後,把收聚朝廷的銀兩,透過“賞賚與積穀之法,以流通於下”。至於錢鈔兌換,蔣臣擬規定,“凡商人買到新鈔至彼,即以錢償之,一鈔準錢一貫,不許短少”。這樣,可以避免“官胥留難”,保證寶鈔兌換信用,使寶鈔能順利地流通於民間,達到朝廷行鈔的目的。
有關印製寶鈔及官員設定問題,蔣臣認為印製寶鈔務必精緻,他引舉明初印製寶鈔之例說“御前頒發者,質厚重而致潔清,為外廷所未經見”。對明初寶鈔質量大加讚美。蔣臣提出印製寶鈔地點有二:一在內府印造,一在戶部開局印造。但他認為在內府印造為宜,這樣,“民間無從模仿。”至於寶鈔票面上的印文,蔣臣認為宜用內府印,而寶鈔提舉印可改為戶部左右堂督理之印,“印以紫粉,以重事權”。寶鈔印製費用,蔣臣計算一下只需五厘一張便可。設定官職要慎重共事,蔣臣擬對明朝現行錢鈔機構加以改進。當時,鈔法由戶部侍郎督理,而寶泉局又有專門官員參與其事。他建議,鈔法也應象錢法一樣管理,鈔法或者和錢法一同兼理,或者兩者分理。不管採用哪種形式,都屬於戶部左右侍郎掌管之中。而當時地方各省掌管錢鈔法的都是各省撫按,戶部左右侍郎不能有效地督理地方錢鈔之法。因此蔣臣請求戶部兩侍郎應加授院部頭銜,有權管理地方錢鈔之法。提舉寶鈔司一官,也應改為戶部委派,這樣,才能對鈔法有所裨益。
比重八哥聰明多了,居然知道回收、有效期跟防偽,呵呵。但是,也只能是呵呵。這樣的想法,太過於超前了。而且,發行紙幣,大明朝廷的準備金在哪裡?政府信譽在哪裡?蔣臣提出的官府照常收兌使用,也只能是很完美的出現在題本里,試問,你把一疊印刷精美的寶鈔發給眼下正在陝西練兵的孫傳庭充當軍餉,孫傳庭和賀瘋子等人不發飆才怪!
但是,病急亂投醫。窮瘋了的大明朝廷對於蔣臣的行鈔計劃,簡直是如獲至寶。不僅崇禎皇帝龍顏大悅,大力支援,而且得到戶部尚書倪元璐及侍郎王鼇永的支援,在這樣的有利條件下,印製寶鈔的計劃很快便緊鑼密鼓的操辦起來。崇禎帝一方面諭戶工二部,讓兩部按舊例,“責取桑稂二百萬斤於畿輔、山東、河南、浙江”。將辦置印製寶鈔紙張事項,分派到各省。一方面諭禮部,要禮部將廢舊考卷及廢籍故紙一併搜取解送到寶鈔提舉司,以備造紙之用。
印製寶鈔需要工匠,而明朝已有百餘年沒有印造過寶鈔,原有的工匠早已不存在了。因此崇禎帝又諭工部:“造鈔急需匠役,著該部責令五城上緊召募一千名,務選諳練鈔紙印刷者,炤數速解,以供造作”。為了儘快增加寶鈔印刷量,崇禎帝又要求工部,“僱覓在京工人一千五百名分派各作,隨匠演習”,並給予一定的“養贍工價”。以安其心,盡心印造。印製寶鈔的物資、技術條件一切備全後,崇禎帝特設寶鈔司,晝夜督造寶鈔,儘快發行。
崇禎十六年底,在朱由檢和主要朝臣的大力支援之下,沉寂了百年的大明寶鈔重現江湖,世界上第一款以金銀為本位的紙幣發行後效果如何呢?按照史書記載,寶鈔一發行就立刻遇冷,蔣臣所謂的發行寶鈔後“歲造三千萬貫,一貫價一兩,歲可得銀三千萬,不出五年,天下之金銀盡歸內帑矣”的目標不但沒有實現,反而是“募商發賣無一人應者”,京師、留都等大中城市拒絕接受寶鈔,很多商鋪關門歇業。而當時的閣臣蔣德璟直接對朱由檢說“百姓雖愚,誰肯以一金買一紙?”
“如果我再加上一把火,會不會徹底燒死大明朝廷呢?”
李守漢隱隱約約的記得,在高陽先生的皇皇鉅著《胡雪巖》裡便提到了肅順主持大清戶部時為了籌措軍餉發行紙幣,令各地錢莊票號認購。結果,到了後來,辛酉政變之時,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被送上了菜市口,這個發行紙幣之事,便成了他搜刮民財的一項罪名。
想到了此處,李守漢暗暗又搖搖頭,葉琪提出的鞏固主要地區,拒絕使用寶鈔的防禦性措施是可以的。但是,暗中收集寶鈔,準備用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手段,太過於狠辣了些,還是不要採用了。
“少寧,你辛苦一下,傳令下去,只要朝廷印製寶鈔需要,不管是紙張、油墨、顏料,我們都可以大量提供。如果有那省份官員實在為難,甚至是我們代替他們印製都可以。”
李守漢這番話自然是好意,不過,在場所有人卻聽到了另外一層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