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向馬紹愉表示清軍議和的誠意,頂著巨大的壓力,范文程經黃太吉同意,帶著馬紹愉,捧著崇禎皇帝的手諭,到廣寧城下告知城頭守軍,請洪督師出來說話。
馬紹愉也是洪督師的熟人,作為兵部職方司的郎中,二人見過多次。在洪承疇出兵遼東時,馬紹愉還在他軍中住過數月。
仔細看過兵丁用吊籃從城下繫上來的崇禎皇帝給陳新甲的手諭,熟悉皇帝筆跡的洪承疇仔細的看過幾遍,也確認是皇帝的親筆詔書。
熟人帶來了皇帝的手諭,證明兩家正在議和,這頓時讓城頭上立刻騷動起來。
不管會不會有援兵到此,大家都不會戰死了。只要議和能夠成功,我們依舊可以保全身家富貴。
“大人!範先生告訴學生,為了表示我大明與大清的議和誠意,老憨特意下了命令,圍城兵馬後撤五里,城內官軍可以出城打柴放馬,取水燒炭!”
被困了幾乎整一個冬天,數萬人被圍在這小小的廣寧城中,一個個早已被困得骨頭都要發黴了。如今黃太吉為了議和,主動示好,大家可以出城去活動活動,放馬打柴飲水,這等好事如何不令眾人興奮?
城外是皇帝派到遼東議和的密使,身邊是一群眼神裡滿是期盼的部屬,久歷戎行的洪承疇怎麼會在這個時候出聲反對?
當下含笑向范文程表示了謝意,本應該請範先生入城一敘,奈何眼下和議未成大家身份都有些尷尬,也只得委屈範先生了!
范文程倒也不多說什麼,遙遙朝著城頭施禮之後便引領著馬紹愉等人返回黃太吉大營。臨行前丟下一句話:“洪大人,各位將軍,若是要有什麼書信,可以派人送到大營馬郎中處,貴軍的吳三桂所部眼下便駐紮松山,所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大家不妨寫封信往家中報個平安!”
城內兵馬得知要議和,議和期間大家可以出城打柴放馬,就算是議和不成,吳三桂所部兵馬已經到了松山堡,距離廣寧不過咫尺之遙!想來這回大家都可以平安無事的了!但是,洪督師洪承疇到底是老奸巨滑,對於黃太吉的表態,他既不能不信,又不敢全信。這種誘敵深入,放下警惕之後,大開殺戒的事情,他洪承疇在中原剿滅各路流寇的時候可是沒少用。只要那些流寇放下武器接受招安,便是成為他洪閻王的刀下鬼時候了!
“奴酋洪太雖然遣人示好,不過兩軍對壘,一切事情都有小心謹慎!傳令下去,各鎮各營務必人不解甲馬不離鞍。巡哨兵馬加強人手!”
初逢大好訊息,眾人也都是半信半疑,對於洪督師的軍令,各位將領俱都是謹遵不疑。
“大人,加強人手,各部兵馬有些欠缺,是否可以調一部兵馬上城?”曹變蛟稍稍遲疑了一會,囁喏著向洪督師開口求助。大家都知道他所說的是什麼意思。
自從祖大壽降清之後,關寧軍的許多營伍,因為同祖家關係密切,被洪督師以輪換守禦的名義,從城頭撤下,但是眼下有意加強戒備,這些人馬卻在城裡睡大覺,這豈不是難以令人信服?
何況,眼下廣寧城中,大部兵馬都是關寧軍,王廷臣、馬科都是遼東軍將。便是曹變蛟,也是和遼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用擔心與祖家勾結獻城的理由,如今有些說不通了。
略微沉吟了一會,洪承疇點頭,同意將那些原本不太被信任的部隊加入城垣防守的行列當中。
“務必要多加小心。還有,出城打柴放馬之事,也要多多留意,切不可大意。”
在洪督師和列位將軍的小心謹慎之下,數百個出城打柴的老弱士兵被從城牆上縋下。
城下是數百人往左近山林之中去打柴,城上有著數千雙眼睛死死的盯著這些人的去向和動作。
果然,太陽落山時,這些人揹著沉甸甸的木柴回到了城下。
翌日,出城打柴的人數增加了一倍,更有數十匹羸弱的騾馬從城池之中被放了出來,有人看管著它們,在城外尋找那些剛剛發芽的嫩草貪婪的吃著。
遠處,一匹瘦馬上一個瘦削的身影,眼中包含著淚水,從清軍大營方向蹣跚而來,遠遠的望見了城頭上飄蕩著的明軍軍旗,不由得痛哭失聲。
“想不到,我還有重新見到漢家赤幟之日!”
有人發現,這是遼東巡撫邱民仰邱大人!
邱民仰算得上流年不利,當初塔山一戰,他手下的撫標營動搖了全軍的攻勢,若是依照李華梅的意思,他這個遼東巡撫早就被請出天子劍軍前正法了。幸好眾人求情,才勉強保住了性命。後來則是押運最後一批給錦州的補給衝進錦州,入城之後便被圍堵在城池之中不得出去。他倒也看得淡了,好歹死在錦州算是殉國,朝廷會有一番封典撫卹給家裡。
後面的事情更是一波三折,先是吳標、王樸、李輔明等人帶兵衝入重圍,加入錦州守城部隊。可是,沒多久明軍自傢伙裡殺了起來,吳標的一顆大好頭顱被送到了奴酋睿親王多爾袞面前。而祖大壽眾人在剿滅了模範旅之後,這才發現原來城中還有一個遼東巡撫在!於是乎,他被作為錦州城中級別最高的俘虜獻給了黃太吉。
為了表示自己的和談誠意,黃太吉便將這個打死都表示不會投降自己的傢伙送回到廣寧,順便也給自己節省點糧食。不過,邱民仰入城時也不是空手而來,黃太吉命他將與馬紹愉和談的條款帶給了洪承疇。
“那奴酋洪太說,他已經用了寶印,只要皇上用印之後,遼東的兵火便會停歇,生民便會安居樂業。”
見到邱民仰被黃太吉放回到廣寧,洪承疇心中原本的一點疑惑頓時煙消雲散。特別是邱民仰從隨身護書中取出一份黃太吉已經用了印,上面有馬紹愉和范文程二人的簽字畫押,剛林等人的附屬用印議和條款之後,越發的相信,此事不虛!
上面的條款,同洪督師原本預想相比,無疑是寬鬆多了。既不要求稱子稱孫,也不是澶淵之盟,而是看上去很給大明留足了體面的。黃太吉去帝號,冊封為遼王,將遼東封為其地,由其負責鎮守。但是大明朝廷會派遣官員到遼東各地任職。既沒有歲幣也不割地,頂多是朝貢貿易和開邊市貿易。如此優厚的條件,不由得讓洪督師等人一陣醋意泛上心頭。
“要是這樣,那我們打的這幾十年仗算是什麼?!”一個關寧軍的副將口中嘟囔了一句,算是發洩不滿。
“不許胡說!”洪承疇申斥了一句,以他對軍隊的統御能力和威權,頓時那副將被驚嚇的不敢開口。
但是,這不代表洪承疇對這件議和的事情就那麼的贊同。
他自負十年老督師,在戰場上跌爬滾打多年,如今以十餘萬大軍,消耗了數以百萬計的糧餉資財,卻不能擊破當面之賊,卻被一個朝中小官輕鬆的搞定了黃太吉,令其去帝號,復國土,這種羞辱如何令人能夠受得了?
他現在是充分的體會到了當年齊王韓信內心的感覺了!老子幾十萬大軍打了那麼久才打下了五十餘座城,你酈食其一個豎儒,如何便說得七十餘座城池來降?
史書上所有人都誇獎著那些著名的說客,誇獎著他們所謂的三寸不爛之舌的舌燦蓮花,不費一兵一卒便如何如何的了。但是沒有卻從來沒有想到過這些說客們背後的力量。如果沒有強大的秦國在背後,張儀能夠在關東六國那裡耍流氓、搗糨糊嗎?只怕早就被人丟進油鍋裡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