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奪鼎1617> 第五百零八章 寧遠城中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百零八章 寧遠城中 (1 / 2)

初冬的海面上,被強烈的西北風吹的波浪如山,空氣之中滿是潮溼的海腥味。

乘著這一夜好風,李華梅的傲梅號領著大小十餘艘炮艦已經可以用肉眼看得到遠處的寧遠城。

從寧遠城到城外海邊的碼頭上,密密麻麻的滿是人。海面上各式大小船隻往來穿梭不斷,碼頭上忙碌的人群如蟻,各樣幹活開工的聲音如潮,將南方來的各色船隻上卸下的山一樣的各色貨物搬運到堆疊之中,人喊馬嘶,呼喊吆喝數十里外隱約可聞。

寧遠,因為擔負著為遼東大軍補給轉運的任務,已經變得十分繁榮了。

原本遼東軍鎮就是消耗大明糧餉最大的一個黑洞,如今又有督師洪承疇領著十餘萬人馬,八九個總兵在這裡作戰,自然糧餉物資轉運使十分繁重的任務,為此,遼東巡撫邱民仰特意坐鎮寧遠,不曾隨督師洪承疇北上。

大明的防務,自從成祖朱棣遷都北京,號稱天子守國門以來,便是以九邊為重。而九邊之中遼東軍鎮的供給,則是最為豐厚的。隨著前一個寧遠伯李成梁養寇自重後果的顯現,原本各鎮平均分攤的九邊餉銀二百八十多萬兩,開始逐漸向遼東傾斜。

從孫承宗、熊文燦、袁崇煥到如今的洪承疇,遼東軍鎮的糧餉開支,已經成為了大明軍費的最大一部分。雖然說不斷的喪師失地,軍隊和城池越來越少,糧餉份額也不像袁督師在的時候那樣,戶部只能根據他的要求給錢糧,讓他袁家迅速的從屌絲變成了廣東的土豪,但是便是到現在,遼東軍鎮從山海關到錦州一線,仍然一年有近五百萬兩之巨,其餘各鎮,一般只有幾十萬兩。而李華梅熟悉的盧象升,更是要在宣大地區大興屯田,才能夠養活自己。

而論大明收入,萬曆中期,朝廷每年夏糧秋糧,約有二千六百多萬石,其中戶部的太倉銀庫,每年約收銀三百六十多萬兩,軍費加餘者支出,每年已經有所虧空,遼東戰事一起,財政更是入不敷出。

三餉加派,從萬曆四十六年到現在,這些年中,共徵收白銀約二千萬兩,然到眼下這些年,每年的軍費開支,都高達到八百多萬兩,加上餘者支出,仍然入不敷出,遼餉,就是其中沉重負擔。

不算楊國柱、王樸這些宣大軍,光是遼東鎮、山海鎮等處的關寧軍,兵馬在冊之數便有一二十萬之多。以每兵每人每月一石糧計算,一年就需糧食二百萬石,馬匹的開支花費更多,那種以為戰馬只要吃草便可以養活的膘肥體壯的可以休息去了。除了人馬生活之外,還有甲杖兵器火藥城池修繕等各樣一應花費,事實上,現今的兵餉,其實遠遠不足,士卒每年都有拖欠,更不用說,還要減少軍費開支了。

但是,你若是要提出收縮防線來削減開支的話,立刻會面臨朝中文武大臣的聯合反對,“祖宗之地尺寸不可棄!”“敢言棄地者當饗以國法!”

不過,大臣們說這番話的時候,肯定是沒有仔細的看看歷代皇帝在位時期版圖或者是實際控制區域的變化。從朱元璋、朱棣父子留下來的版圖開始,哈密衛、奴兒干都司、三宣六慰,河套地區,將實際控制地區從吐魯番一下子收縮到了嘉峪關,從外興安嶺到了山海關,把農牧兼做地區,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河套地區拱手讓給了蒙古人,使得原本是內地的宣大地區變成了邊防線。甚至把鐵嶺衛都從漢江流域搬到了鴨綠江以北,變成了一座大城市。

這就是所謂的天子守國門,不割地。不曾割讓過土地,直接自己大踏步的後退,讓出土地。話說,在位時真正沒有損失土地的,只有兩個在文人筆下記載的十分昏庸無道的皇帝,一個是浪蕩子正德皇帝,專門喜歡各處流竄玩玩人妻的傢伙;另一個是他的堂兄弟,嘉靖皇帝,更是變態到了煉丹吃天葵差點讓人把他勒死的地步。而恰恰是這兩個無道的昏庸皇帝在位時期,大明的實際控制地域沒有損失。

當然,文官們最大的優點就是永遠都是選擇性失明,說話從來都是冠冕堂皇義正詞嚴佔據道德制高點的。(哦,這個特點似乎一直很好的傳承了下來,某些人在指手畫腳的時候便是祭起這個家傳法寶。)

講述起關寧防線的重要性的時候,一個個都是引經據典的,唯恐皇帝聽信了奸臣的讒言,放棄了關外的土地。

但是事實上,遼餉,是上下一個非常大的利益集團,多少人在其中受益?便是當年的內閣首輔張居正也是從薊鎮總兵戚繼光手中收了無數的好處的!眼下內閣閣員、六部官員,翰詹科道,論起貪婪奢侈比起張居正來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可有一人,有當年江陵相國的那番才幹?

斷人錢財,如殺人父母,拿人錢財與人消災。各級官員深深明白這一點,所以當腰裡拿著遼東軍鎮送來的銀子時,便都不在提出削減遼東軍餉之事。

所以更有了吳襄對崇禎的一番奏對,“臣兵按冊八萬,核其實,三萬餘人,非幾糧不足以養一兵。此各邊通弊,不自關門始也。”

而這三萬人當中,真正能夠打仗有戰鬥力的,也不過三千家丁罷了!

也就是說,要軍餉的時候,說自己手下有八個師,需要出兵的時候就變成了三個師,這三個師就又一次的大打折扣變成了一個加強團。等於是崇禎花了養八萬大軍的錢糧,養了三千個排長。這些牛人們吃著細羊美酒,穿著綾羅綢緞,每個人家裡都有幾百畝土地,號稱可以對付李自成的百萬大軍。

吳襄,等於手下擁有三千個魔鬼終結者。

不過,如今這位天才的帶兵人正在京師榮養,因為他有一個好兒子。

李華梅的船隊進入了寧遠城外的碼頭水域,頓時讓碼頭上的人們歡呼陣陣,這段時間以來,遼東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如今海面上來了這支鋪滿了大半個港口海面的船隊,最起碼寧遠城可以確保無憂了。

駐紮寧遠城中的遼東巡撫邱民仰和寧遠城的實際主宰者吳三桂,聽得城外來了援軍,不由得大喜過望。又聽聞來者旗號顯示的是寧遠伯麾下南粵軍,更是喜出望外!

“快!取本官的袍服來!本官要到碼頭上去迎接寧遠伯的大軍!”邱民仰喜出望外的吩咐手下人。

“大人,據報來的人並非援剿大總統寧遠伯本人,而是寧遠伯的大小姐,被皇上冊封為河靜郡主的李大小姐華梅便是。”

“哦?卻不是寧遠伯本人到此?”

“是!據京師和來援軍隊說,寧遠伯奉了聖旨,引軍馬先行趕往山東剿賊,李大小姐帶人到遼東先行打個前站,以安定軍心。”

“嗤!若是援剿大總統寧遠伯到此,本官定當前往碼頭迎接,以盡僚屬之禮。如今只是郡主到此,且不說男女有別,單是一個朝廷體制禮數上該如何行禮?”

“大人說得極是。當日冊封之時,禮部便頗有煩言,說寧遠伯不過是個伯爵,如何其女能夠封為郡主?至多封一個縣主。可惜卻是拗不過陛下,還是封了郡主。至此,京師之中便有傳言,說宮中太監們議論,一俟李大人平定了東奴與流寇,便加封為公爵,甚至效仿黔國公沐家,冊封為王,世鎮南方也是可以的。”

“哼!國家正逢多事之秋,這名典封爵大事也變得濫了!”對於皇帝崇禎為了國家中興而開出來的空頭支票,邱民仰表示很不以為然。

“大人,那我們是否去迎接一下?”

“不管怎麼說,這李華梅究竟是寧遠伯的長女,雖然一個女子拋頭露面的頗為不妥,但是也是勤於王事。也罷!待其登岸之後,本官等她到衙門參加之時,到二門迎接便是!”

巡撫大人對待李華梅到來的態度很快便在寧遠城中各處衙門當中飛快傳播開來。訊息傳到了寧遠總兵府中,吳三桂聞聽了之後也是不由得雙挑大指稱讚一聲:“好一個邱巡撫!好一番讀書人的風骨!”

稱讚了之後,吳三桂便轉過頭來朝著身旁伺候的一干親信。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