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奪鼎1617> 第五百零四章 錢串子李守漢(中)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百零四章 錢串子李守漢(中) (1 / 2)

皇城外,圍觀的京師百姓對有如鋼澆鐵鑄一般站立成三個方隊的一千餘近衛旅官兵嘖嘖稱讚不已。京城百姓對於京營將士的做派可謂熟悉已極,那些京營子弟,大多數是外表好看,內中卻是驕惰成性,平時到教場應付操練者少,還未到天黑就散夥,這戰鬥力自然就不值得一提了。

不過,考慮到擔負的職責,這戰鬥力問題也就不能成為考核三大營的唯一指標。大家的分工不同嘛!你在戰場上摸爬滾打幾十年,也未必能夠混一個師職幹部,人家隨便唱幾首最炫民族風天路之類的流行歌曲,錢也不少掙,回頭還可以扛著大校軍銜號稱是某某團的團長,去參加各種商業演出活動。然後還可以堂而皇之的在感謝老師的場合上身著軍禮服雙膝跪地給老師獻花。充分的體現了自己尊師重教的素質。

三千營顧名思義由三千騎兵組成,分五司,分掌皇帝的旗、輿服、兵仗金鼓、御用寶物等,一般不出徵。

五軍營,多負責操練,明初明中時期,是全國各軍的總訓練基地,如班軍就歸五軍營管轄名下還有直叉刀手、圍子手營、幼官舍人殫忠營、效義營等,都是軍官子弟,勳貴後代。

上述兩部頂多算是大明朝廷的儀仗隊。說起來三大營之中能打的就是神機營了,掌銃、炮等項火器,從永樂年間起便多次隨成祖徵蒙古,戰功赫赫。大明有什麼式火器,都先交於其營使用,如佛郎機,紅夷大炮,魯密銃等,算得上是大明軍中的種子部隊。

不過三大營也和眼下得大明朝廷一樣,積弊日久,頗多弊端。雖然有定兵額十萬,又有春秋二班官軍一十六萬,然內有多少,實在難說。而且班軍便如宋朝的廂軍一般,終歲不得入操,被京城權貴呼來喝去雜差苦役,甚至修造房屋,開挖池沼都是班軍的分內之事。

當然,不說戰鬥力,論起外表,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三大營個個高大威武,完全是皇帝心目中虎賁貔貅之師的典範。皇帝閱兵時旌旗林立,盔明甲亮,官兵齊呼萬歲,每每心中大悅。

不過與三大營的偶像派不同,京師百姓今天看到的近衛旅士兵完全是走得實力派路線。個頭雖然不如三大營兵馬那般高大雄壯,但是舉手投足間卻是精力過人,殺氣騰騰。有那眼力過人的老人,便在心裡將這群兵士與當年進京獻俘的白桿兵做了比較,更有人覺得,便是當年戚老爺一手訓練出來的浙江兵也稍遜一籌。

這些近衛旅計程車兵便是隨同守漢前來參加朝會,照著大明典章制度,卻是不得進入皇城之內。只能留在外面,由五城兵馬司和禮部官員專人招待,伺候茶水飲食。

寧遠伯李守漢的帥旗兀自在掌旗官手中緊握,在秋風之中烈烈飄蕩,但是帥旗的主人早已隨傳旨太監進入皇城之中。

崇禎皇帝特旨殊榮,守漢可以在皇城之中策馬而行,這便是後來在清朝已經成為了大路貨的“賞朝馬”恩典,此時卻是十分稀罕。雖然有這個恩典在,不過守漢卻也不敢策馬狂奔,只是在太監的領路之下勒住馬韁繩亦步亦趨的跟隨。轉眼間來到紫禁城南面的承天門外,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天安門。

承天門外便是俗稱的天街,由此往宮城望去,參加朝會的文武百官縷縷行行的向大殿方向走去,皇極殿前廣場上,眩目的苧絲服擺雲集,各級官員依照各自的品級在青銅鑄成的品級山前列隊,等候朝會的開始。

有與守漢相識的文武,不斷與他含笑點首打著招呼,然後陸續進入皇極殿內。而今天這場朝會的主角守漢本人,卻要在皇極殿外暫且等候皇帝宣旨召喚。方可在眾人的焦點注視之中進入大殿。

三聲靜鞭響,大殿前頓時變得鴉雀無聲。那些因為品級地位而不能進入大殿的五品以下的小官們一個個眼觀鼻鼻觀口屏氣凝神,唯恐自己一個失儀之舉被錦衣衛和御史臺那群烏鴉發現奏上一本。

整個廣場上只是偶爾傳來一陣陣風吹得人們官袍發出微微響動,還有那些站立在大殿旁甬路兩側的大漢將軍們身上的甲葉響。

皇極殿除了偶爾舉行朝廷各種大典,比如封賞、獻俘、出征之外,其實很少用於上朝,這裡算不上大明朝廷的權力核心象徵,不過是權力威儀的象徵罷了。歷代大明皇帝處理政事,一般放在奉天門,乾清宮等處,不過今天皇極殿卻是註定要在眾人的記憶裡留下重重的一筆。

皇極殿內,崇禎皇帝坐在寶座上,放眼看去,眼中滿是衣冠禽獸。芒絲羅絹的朝服,仙鶴補子,孔雀補子,獬豸補子,麒麟補子,鑲玉腰帶,犀角腰帶,無不是腰金衣紫之輩。

此時身著衣冠禽獸朝服的大臣們,大打口水戰。

今日的朝議,主要議題便是就當前遼東、河南、畿輔山東三處的軍情進行討論。然而大臣們除了相互攻擊,卻沒有一人可以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崇禎帝面無表情地看著,看著下面各個官員。

“諸臣工,朕已宣召寧遠伯進京,若論帶兵作戰之事,此間眾人可有人比寧遠伯更加精通?我等不若聽聽寧遠伯之見便是。”

崇禎很是聰明,只可惜生的時候不對,他若是生在萬曆年之前,只怕也是個聖明燭照的皇帝。事實上,被文人抹黑的明朝皇帝,又有哪個是省油的燈?便是留下段子最多的明武宗,面對權宦、作亂的藩王、流竄各地的劉六劉七等老派的流寇,還有出沒於大同宣鎮一帶的打草谷的蒙古小王子,這些諸多亂象換到所謂聖明之君,比如康熙和乾隆二位頭上只怕也是夠喝一壺的,但是這個只留下荒唐名聲的明武宗卻是一一應付裕如。

崇禎已經抱定了主意,今日之事,便是全看寧遠伯的了。他只管做一個聖明之主,聖明之主不是皇帝自己做出來的,而是文人們搖唇鼓舌晃動筆桿吹出來的。所以,文人他是絕對不會去得罪的。所以,今日之事,不管是東風壓倒西風還是西風壓倒東風,對他這個皇帝來說,都是有利的。

寧遠伯佔了上風,崇禎便可以明詔天下,推行李守漢提出的那套錢糧制度。文武大臣們佔了上風,寧遠伯便等於是得罪了整個官僚集團,便是想圖謀大逆,也是喪失了群眾基礎,盡失人心,

國家財政掌握在誰手裡?很大部分是文人,從他們手上收稅,還要收什麼統一累進稅,現在怕是要太祖、成祖從南京北京的兩座陵墓裡爬出來也不一定好使吧?!以當年神宗顯皇帝之能,最後都不得不盡罷稅使,還一年又一年被人拿出來說事。動輒便是被扣上一頂貪財好貨與民爭利的帽子。笑話,萬曆收的礦稅可是拿來打了三大徵,他也不曾從升斗小民手中搶奪一分一厘的稅,不過是動了豪族大戶的耐勞而已,就被罵成了那個樣子,這李守漢竟然想做如此驚人之舉,唉!還是不知道大明朝究竟是怎麼回事啊!

當蟒袍玉帶,腰間懸著象牙精玉腰牌的李守漢走上大殿,望塵拜舞唱喏跪拜之時,殿上眾人望著那蟒袍上的五爪龍紋和海水江牙無不讚嘆,寧遠伯的氣度威儀就是人中龍鳳。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