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隊進了珠江口,王德化強自打起精神,努力命人將一路暈船嘔吐不止的自己扶出艙外,也好看看這廣東的景象如何。
從泥沽登船之後,便是驚訝不斷,這船隊竟然能夠晝夜不停,不必尋找島嶼,只是憑藉著船老大水手長手中的一個個小儀器在空中對著幾顆星星測量一番,口中唸唸有詞祝禱幾句,便是一路揚帆而行。
一晝夜竟然可以行進二三百里,難怪盧象升盧大人說只需月餘便可搬請援兵到京。
想來那李總督能夠每年供奉內府數十萬銀錢糧米,平日裡對皇帝亦是恭敬有加,斷然不會像那些帶兵的丘八頭子一樣,自恃勇武敢戰,擅作威福,飛揚跋扈。
天津港到廣州港距離1800公里,摺合成海里便是九百八十有餘,照著船隊每個時辰十八海里的航速,這些數字從船老大口中說出來,聽得王德化欣喜若狂。如此說來,照著這個速度只需要五天便可以到達廣州見到在那裡的李大人了!
但是,在海上疾速航行的一個副作用在王公公還沒有來得及欣喜完,便來偷襲他了。
嘔吐,暈船,這些情形很快在王公公和他身邊人中蔓延開來。不光是王公公吐得猶如倒海翻江一般,隨行的太監、護衛的京營官兵、錦衣旗校,也都是吐得一佛昇天二佛涅槃。
船隻剛剛出了渤海灣入了黃海,便有人在船舷上吐得膽汁都出來了。
那些威風凜凜衣著光鮮的京營官兵趴在船舷上。對著海里大吐特吐。開始吐的還是食物,後來吐的便是清水。到最後更是清水都吐不出來,只剩下了乾嘔,從腸胃裡一陣陣的抽搐,彷彿有人在肚腸裡用手不停的拉扯著。令這些平日眼高於頂的將士們簡直連苦膽水都想吐了出來。船隻隨著海浪一起一伏。每次起伏。都好像有人抓著自己的五臟六腑。一會往上提。一會往下拽。難受到了極點。
眾人便是在船上水手和陪同人員的勸慰下,努力的吃下一碗碗的白糖稀飯,也好讓腸胃裡舒服一些。
“這趟差使,當真不是好耍的!”
幾乎所有人都在心裡這麼暗自叨咕著。
終於,船進了珠江口,照著地圖上一比對,目的地廣州就在眼前。
看著碼頭上用松柏、各色彩綢紮起的牌樓,還有那些維持秩序的兵丁衙役們,所有隨行的官員兵丁都努力挺起胸脯,這趟差使的高潮就要來了!
按照大明官場的慣例,迎接頒旨欽差,少不得會有些孝敬,南中又素來有富裕之名,這次調李守漢北上勤王,這些京營官兵可都是準備著將家裡的錢箱子換一個特大號的。
但是,令眾人有些失望的是,碼頭上跪在紅色氈墊上的幾個人中沒有李守漢本人。
“姜大人,這幾位是?”
在廣東布政使姜一洪的迎接之下,王德化的臉色稍稍好看了一些。
“公公,這位是李大將軍的長子李華宇。特為從南中趕回來迎接公公的。”姜一洪逐一向身為傳旨天使的王德化做著介紹。
為首的便是連夜從順化趕回來的李華宇。不久前帶著南下參觀團做導遊的他膚色白皙,身材中等,雖然尚在年幼,不過身型骨架已經長成,裁剪合體的錦袍很是襯托他的身材,沒有戴冠,只是用一條抹額勒住了前額,上面鑲嵌的幾顆寶石晃花了人們的眼睛。
在李華宇身後,頭戴八瓣帽兒鐵尖盔,錦袍內露出了鋼製胸甲,背上繫著大紅披風的三個人吸引了王德化的目光,不像他見慣了的那些邊軍各鎮武將蠻野跋扈,也渾然不類京營官兵的油滑膽怯猥瑣,面色沒有那種酒色過度的神色,舉止行動間虎虎有力,透出一陣武將的威風。
“不知這幾位將軍是?”
他眼睛一亮,便開口詢問李華宇。
“這是我南中軍駐紮在廣州附近的三個旅長,特為前來迎接天使!”
廖冬至、吳六奇、吳標三人一起插手向王德化行禮問安,這令他有些略微不快。
《大明會典》中的《禮儀定式》詳盡規定了明代官場禮儀:凡百官交往,以品秩高下分出尊卑。品級相近,相見時行禮,則東西對立,品秩稍高者居於東,品秩稍卑者居於西。品秩相差二三等,相見時品秩高者居上,品秩低者居下。品秩相差四等,相見時品秩低者下拜,尊者坐而受禮,有事則跪著稟告。如此循例,一品官與二品官相見,二品官居西行禮,一品官居東答禮。與三四品官相見,三四品官居下行禮,一品官居中答禮。與五品以下官相見,一品官坐受其跪拜之禮。司屬官品級低於上司官,秉事時必須跪。近侍官員,不必拘品級行跪拜禮。同僚官品級雖有高下,但不必拘禮。大小官員在內府相見,不許行跪拜禮。官員出入街道,不許抗慢,官員品秩相差一品則需避馬避轎,相差三品則跪。但到後來,特別是明武宗之後,這一套禮儀也稍有改移。比如說諸寺大卿均為三品官,卻得避尚書、侍郎。六部侍郎三品官,得避吏部尚書。公侯勳臣官位在一品之上,道上若與內閣首輔相遇,也得避讓。
明朝對皇帝最大的禮是五拜三扣頭——長跪,俯首至手(這叫拜)五次,叩頭至地(這叫扣)三次,然後起身,拱手侍立——用於最正式的場合(官員三年一次的入京朝見,貢士在殿試、傳臚時行禮)。一般三拜四拜,然後起身侍立。接聖旨時要跪。官員參與祭祀或對人表達感激時一般到四拜。
作為崇禎最寵信的太監之一,各部尚書以下,總兵以下官員將領們見到他,哪個不是以參見上官之禮叩頭見禮?不想這初到南中軍防區,便被將領們如此待遇?!
“咱家這次南下,向令尊宣讀陛下旨意,除了獎勵李大人驅逐英夷,掃平兩廣叛逆以外,更是要獎勵有功將士。不知這三位旅長是何官身?”
“回稟天使,這三位旅長只是差使,帶兵官,不曾有官身品級。”
“誒!這如何使得!豈能讓英雄處於荒野?如此一來,不是讓將士們寒心。覺得朝廷虧待了將士?咱家此次前來,帶了數百份告身文書,副將以下,皆由李大人自行任免賞罰,只需向吏部、兵部備案即可。”
除了承認李守漢南中軍將領軍官的品級之外,崇禎君臣們還忍痛做出了一個巨大讓步。
“兩廣如今正是到了掃平叛逆的緊要關頭,為了防止官員作戰不力推諉逃避,皇上有旨意,兩廣地區知府以下官員,參將以下將領,任免賞罰升黜之權,亦交由李大人執掌,直至戰事結束。”
王德化說一句,李華宇便口中拜謝皇上天高地厚恩德一句。倒是始終含笑站立在華宇身側的姜一洪聽得心驚膽顫。
兩廣地區大批的地方官員,或是因為亂賊作亂,或是因為膽怯避戰,早已十去五六,各處的基層政務如今大多是由李大人的那些村鎮長、工作隊來執行、運轉。如今朝廷將知府以下的任免賞罰權力交給了李大人,這無疑是將兩廣的數百座州縣拱手相讓。
不過,要是認為朝廷就此對李守漢為首的南中軍妥協服軟了,那就大錯特錯了。
王德化接下來的動作,讓李華宇等人頓生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