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剿紅夷報捷疏福建巡撫鄒維璉謹題,為微臣督師海上,大破紅夷,謹報大捷,敬獻俘囚,以彰奉行天討事。”
在海澄督師的福建巡撫鄒維璉,接到了從前線不斷送來的各項戰報,特別是鄭芝龍派人送來的關於焚燬、繳獲荷蘭人夾板船的戰鬥經過,更是讓他大為興奮,“此戰之後,福建沿海寇氛為之一空矣!”
“荷蘭人一敗,則劉香、薩摩渠魁李大舍者皆為跳樑小醜,不足為患。”他的一名親信在一旁湊趣。
“馬上!馬上給朝廷寫報捷文書,將這裡的情形務必上報天子周知,以解君父之憂!”
“芝龍慷慨男子,幡然悔悟,誓天剿夷,破家賞士。其持久之未發,實圖謀於萬全。雖借力於諸將,已拚死於前衝。勞苦功高,心跡已白。今既能為補過之孟明,臣當如王猛之待鄧羌,請加顯擢,以酬奇績。其部將陳鵬、郭熺、胡美、陳麟同擒偽出海王呷咇嘽吧,勇冠三軍,敘當破格。餘弁有功者,皆應均賞。至於各路諸將,兵單餉薄,皆以偏師赴臣調,合圍環攻,多樹夷敵,始壯鄭部之聲勢,成其全勝之大捷,其拚死犄角之力,又可沒乎哉。”
在題奏中鄒巡撫先是很有節操的為鄭芝龍報功,將他的所作所為一一上報,部下的奮勇,主將的破家為國,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達。
“天啟初年築城彭湖,人曰彼時用兵兩載,費餉十八萬,僅能焚夷夾版一隻,雖墮彭城徙臺灣,而其出沒閩地尚如故,則其強橫可知。”
在看似介紹荷蘭人的情形,追溯以往的戰鬥過程,鄒巡撫不動聲色的為自己請了一番功勞。看看!天啟年代打了兩年,耗費軍餉十八萬,論戰果,僅僅焚燬了一艘夾板船,奪回來澎湖,此戰,我的戰果可是焚燬、俘獲荷蘭人艦隻六條!而且是一戰而定!
“大人!大人!”鄒大人的如椽大筆正在妙筆生花之間,門外的中軍急匆匆的跑了進來。
“鄭將軍派遣其弟鄭芝豹,前來報捷!押送劉香、李國助(即李大舍,乃是李旦之子。)、劉九等人首級至此。並繳獲之賊物並請大人點驗!”
客客氣氣的同芝豹這位有著讀書人功名在身的報捷使者見面,互相行禮已畢,又命人獻上茶來,巡撫大人這才開始詢問前方戰事檢驗芝豹押送來的首級等物。
“家兄率領舟師窮追不捨,追至南澳島洋麵,將潰退之荷蘭舟師並劉香所部一併追上。得友軍之助力,迎頭痛剿,劉香所部潰散!我軍便將其一鼓成擒!”
聽到芝豹如此介紹前敵戰情,鄒巡撫不由得有些遺憾,潑天也似的一場功勞,少不得要分潤些給兩廣了!但就憑南澳島這群窩囊廢,居然能夠攔住潰逃的荷蘭人同劉香等人,也算是走了狗屎運了!
“兩广部院之助以烏尾粵船,迎頭攔截,乃以克敬全功。”鄒巡撫很不情願的在題本上為兩廣方面的同僚添上了一筆。
但是,事實是如此嗎?
在東起兄弟嶼,西到南澳島的寬闊水面上,戰鬥其實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結局。
劉香父子和李國助的船隊,同南中軍水師相比,船隻的差距自不必說,一方是以中國式的福船、鳥船為主,船上的火炮數量少不說,而且因為船隻結構和龍骨的關係,火炮大多架設在船頭,沒有炮甲板。而南中軍水師,至少每條船有二十門火炮,一次彈丸齊射最大質量在數百斤上下不等。
從船員體力來比較,荷蘭人一方,從天沒有亮就同鄭芝龍水師開始了戰鬥,體力消耗巨大不說,而且大多數船員除了偶爾喝點水潤潤唇之外,基本上是粒米未進,好不容易從料羅灣逃了出來,百餘里水路一路狂奔向西,可謂疲憊至極。而守漢部下的水師,則是吃飽喝足養精蓄銳在南澳島等候多時了。
“列陣!”
守漢懶洋洋的擺了擺手,作為艦隊指揮官的楚天雷示意身邊的旗手和司號。
隨著桅杆頂上旗幟的揮動,幾聲尖銳的號聲,在南澳島攔截劉香船隊的練習艦隊迅速的將十五條艦船列成了青龍陣,也就是所謂的“T”字形陣。
調整陣型,列陣,都是毫無聲息的在劉香等人面前進行,將主力艦隻擺在了橫向陣型上,炮窗的炮口依次開啟。
看著眼前橫亙在逃生通道與南澳島之間的十幾條大船,劉香突然有一種兩股戰戰的感覺,被一陣陣的海風吹拂的頗有便意。
自家事情自己知道。劉香的船隊雖然眼下依舊有五六十條船,大小火炮數百門,水兵水手幾千人,但是,所採用的戰術依舊是跳幫肉搏決勝,只能算是乘船的陸營。而對面的艦船,幾乎和荷蘭人的船隻如出一轍,甚至更高一籌!流線型船體,大規模全帆裝,舷側三層直通式炮甲板,裝備鏜造炮的新式海軍。
更何況,南中軍水師的每一條船上,還有著一件被小華梅稱為阿爹的殺手鐧的器材。伽利略、笛卡爾等人研製出來的初級版炮隊鏡!
由兩個單目鏡筒組成的雙筒潛望鏡、方向測角機構、高低測角機構和三腳架組成的炮隊鏡。用黃銅和九轉鋼作為主要材料製成,黃銅成為了製造鏡筒的主要材料,九轉鋼則是用於製造支架和平臺,用於支撐和固定鏡體其他部件。
八倍的放大倍率令炮兵的觀測手們透過雙筒潛望鏡可以清晰的用它觀察戰場、搜尋目標、偵察地形,觀察射擊效果和測定炸點偏差量,也可用於測定炮陣地、觀察所的座標。
兩個鏡筒可以繞鉸鏈軸轉動,在0°~180°範圍內任意張開,以便在隱蔽條件下工作時增強體視感或增加潛望高度。方向測角範圍為全圓周。高低測角範圍一般為-300~+1000密位,測角精度一般均為1密位。
這是三位數學家、科學家到了南中之後,同南中的技術人員結合,為守漢搞出來的第一件技術成果,便拿到了料羅灣來試用,不知道劉香何德何能,竟然有如此的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