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得知定海丟失,表示出強烈的憤慨,下詔陝西、甘肅、雲南、貴州、湖南、四川六省出兵支援沿海。”
“六省的總督接到朝廷的徵召後,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禦敵,而是向朝廷哭窮討要軍餉。”
“道光是出名的摳門皇帝,一聽花錢就煩了。”
“既拿不出錢,又調不動兵,心裡窩火只能朝著林則徐發洩。”
“他專門給林則徐傳口諭說:
“不但終無實際,反生出許多波瀾,思之曷勝憤懣,看汝以何詞對朕也。”
道光此話指責林則徐,不但沒有幹出一點實事,反倒給朝廷惹出這麼多事端,我越想越生氣,你還有什麼話要對我說。”
“清朝末期皇帝的無能表現得淋漓盡致。”
“林則徐懷著滿腔忠君報國之志,一心拯救大清朝子民。”
“三個月前,轟轟烈烈地銷燬洋人兩百多萬斤鴉片,道光皇帝高興地歡呼雀躍,剛剛遇上半點阻力挫折,立刻翻臉不認人。”
“此時,另一個硝煙的人物洞察到機會來了。”
“到達了天津白河口時,英軍要求清朝進行談判。”
“當時的直隸總督琦善接待了英國代表,並趁機進言攻擊林則徐。”
“琦善,透過各種請託獲知英國海軍的實力,經過一番權衡對比,發現英國人的實力在清朝之上,立即上書提出“扶夷”的建議。”
“琦善在與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書信往來中,更加堅定“扶夷”是解決此次清朝與英國衝突的上上策。”
“帕麥斯頓的書信可以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痛斥林則徐的蠻橫行為,後半部分是帕麥斯頓對清朝的要求。”
“琦善把重點放在前半部分,把書信想當然地看作英國人的控訴。”
“琦善回覆帕麥斯頓說,虎門銷煙是林則徐的個人行為,全賴他一人胡攪蠻纏,根本不是我家皇帝的意思,我將稟報朝廷,嚴懲林則徐。”
“琦善的解決策略傳到道光皇帝耳朵裡後,道光皇帝覺得琦善真能幹,比那個不靠譜的林則徐強多了。”
“君臣議定,象徵性給英國賠點錢,讓他們能夠回去覆命,趕緊把他們打發走就完事了。”
“道光帝聽信了琦善,認為林則徐禁菸運動中處置失當,引發了戰爭,因而將之革職。”
“林則徐就這麼被革職了,由琦善接任。”
“隨後,讓琦善和英軍在天津口談判。”
“當時,天津的防禦也非常虛弱,因而琦善提議雙方在廣東談判,英軍也擔心孤軍深入,補給困難,所以同意了。”
“1840年十月,雙方的談判開始,英國正式提出開放四個通商口岸,賠款,各地等幾大條件,琦善只敢同意賠款煙價600萬兩,不敢答應其他要求。”
“另外,琦善對林則徐的防禦措施進行否定,將招募的兵勇遣散,導致廣東的防禦也空虛了。”
“琦善這時候,經過幾輪交涉發現,自己大意了。”
“英國人的態度非常堅決,必須割讓香港和賠償被銷燬鴉片的損失。”
“琦善猶豫不決,只好來回降價拖延。”
“道光帝得知後,採取了強硬措施,下令煙價也不能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