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心中有恨,恨兒子嬴政太絕情,不僅殺了兩個弟弟,還將自己囚禁。”
不過,她心中那時候最多的是絕望吧,因為她什麼都沒有了,連嬴政這個一手帶大的兒子——秦國的王,都失去了。”
獨孤伽羅:從罪行上講,趙姬的確有罪,正是因為她沒有原則地寵愛嫪毐,才使得嫪毐一步步做大,最後產生取秦王而代之的野心,也最終造成了“蘄年宮之變“,可說到底她是你的母親。
楊堅:皇后,這又何嘗不是在殺雞儆猴呢?這是做給別人看的吧!
朱元璋:從倫理上講,嬴政是不能這樣處罰趙姬,畢竟,趙姬是他的生母,咱們古人注重孝道,甚於注重一切,贏政囚禁母親的行為可稱為大不孝和大逆不道了,可以輕罰,為什麼重罰,為了這個天下,趙姬的處罰就是給天下人看的。
劉徹:秦始皇的做法我認同,非常認同,當皇上哪一個又是沒野心的?
從秦始皇當時所擁有的權力來講,他既可以處罰母親,也可以不處罰,既可以處罰得重一些,也可以處罰得輕一些,這是他作為秦王的特權,誰也不能干涉。所以,嬴政完全可以選擇不處罰趙姬,或者處罰得輕一些,可是他選擇了重罰,因為牽扯了政治。
李治:始皇要一統天下,而且要儘快完成,那他就必須在秦國實行集權制,讓整個朝堂都聽命於他,不能有反對者,更不能有反叛者,如果有,他就要六親不認,一律消滅,當時他把母親幽禁,何嘗不是在傳達一個聲音:我可以六親不認,別惹我。
“沒有野心的皇帝,他不會是好皇帝,大家說得也沒錯,囚禁趙姬來說,何嘗沒有政治問題,所以,他是讓母親趙姬做了一個榜樣。”
“而結合嬴政剛剛親政的背景看,更能證明這一點,為何又要放開呢,要找真實原因,應該從一個人身上可以找到,那就要說說茅焦這位大人。”
“據《說苑·正諫》記載,先後有27個敢諫之士去勸諫嬴政,要他將母親接回,嬴政不僅不聽,還將這27人殺死。”
“若干年後,有個叫茅焦的客卿去勸諫,因為幾句話說到了嬴政的心坎上,才使得秦王嬴政收回成命,迎回母親。”
“從這可以看出當時的朝中大臣們,絕大多數是不同意贏政囚禁母親的。”
“不管這28諫士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它都證明了大臣們覺得嬴政囚禁母親是過分之舉。”
“那麼,嬴政為什麼要堅持這種過分之舉呢?難道他真的是個不孝之人嗎?”
“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后之惡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於雍而入咸陽,復居甘泉宮。”
“這是茅焦當時勸陛下的一句話。”
“這段話仔細地捋一捋,它的邏輯是,囚禁母親留惡名,天下諸侯會極力反對有這種惡名的君王—,將影響統一大業的完成。”
“最終落實到一句話“統一大業”,可見,秦王嬴政把統一大業當成了一等一的大事,其它任何事情都沒有這件事重要,包括他的母親。”
“就是因為囚禁母親影響了他的統一大業,他才收回成命,迎回母親,成全了自己的孝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