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時期還用“紫衣金魚袋”來指代官銜,北宋時期有一位醫者,因其高超的醫術獲賜“紫衣金魚袋”,他就是中國古代的兒科鼻祖錢乙。”
“錢乙,字仲陽,幼年喪母,父親錢顥擅長針灸,平時嗜好喝酒和遠遊,後來隱匿姓名東遊於海上,不知所蹤。姑母一家可憐錢乙孤苦無依,便將其收養,視如己出。”
“錢乙才三歲,母親早死,錢乙的姑媽出嫁到姓呂的醫生家裡,因為可憐他是孤兒,就把他收為義子,並且長期教他學習醫術,長大以後,姑母又將他父母親的事情告訴了他。他哭了一場,請求出門去尋找他的父親,前後一共往返了八九次,總共花了幾年的時間,終於把父親接回家來。”
“但那離父親出走已經三十年了,鄉親們對此感慨萬千,父親呢也把自己所學的知識交給了錢乙。”
“錢乙也不負所望,在醫術上頗有了解,特別是啞科類更是非常精通,他也在治學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專一為業,垂四十年””
“大家都知道,啞科在古代算是比較難治療的一種,因為小孩還小那種剛出生的寶寶,不能言語,即時能言語的寶寶,也是詞不達意,而當時的大夫都講究一個“望聞問切”所以說當時的啞科病最難治療。”
“正因如此,在大家那個時代,許多大夫面對兒童的病症無從下手,也不願意給小孩子治病,所以許多孩子沒長大成人就早早夭折。在這樣的情況下,卻有一位醫生迎難而上,透過自己的努力和經驗的積累,不僅自創了一套給小兒看病的方法,還留下了不少病例和兒科醫學著作。他就是在當時赫赫有名,在後世被尊為“兒科之聖”的錢乙。”
“在大宋之前的朝代,有關治療啞科的資料很少,扁鵲就可以治療啞科。”
“衛汛著有的《顱囟經》,錢乙就反覆研究過,這本書對於小兒脈法,病證診斷和驚癇、疳痢、丹毒、雜證等的治療方法都頗有見解。”
“錢乙受到啟發,並用於臨床,收到療效。錢乙還藉助於《顱囟經》的“小兒純陽”之說的啟示,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在張仲景總結的辨證施治的基礎上,摸索出一套適應小兒用的“五臟辨證”法。”
“錢乙最初就是使用小兒科的《顱囟方》而出名的。他到京城裡去為長公主的女兒治好了疾病,因此被授予翰林醫官院中的官職。”
“後來在太子得了抽風病,錢乙被召到汴京,用“黃土湯”這個處方把他治好了以後,皇帝很高興,把他提升為太醫丞,賜給他飾金的魚符和紫衣,治好了太子病,受到了皇帝的重用和賞賜,頓時使他譽滿京城。”
“錢乙從那以後,皇親國戚和大官們每天都有人來邀請他去看病,沒有一天是閒著的。”
“有的太醫對於錢乙還看不起,經常向錢乙挑戰,不過各個也是不行啊!全都丟了臉,加大了錢乙的名聲,使他更加名揚四海。”
劉伯溫:那時候宋朝的太醫,都成什麼樣了,這些人的祖上也許有點本事,但傳到他們這一代,許多人已經成了靠門第資格吃飯,靠“家學淵源”嚇人的庸醫了。
朱元璋:一群庸醫本事不大,就愛評舌論足,除了會嫉妒人家醫學好,還能幹什麼!
乾隆:我們後世誰不知道,大宋的情況,這群太醫笑死我了。
扶蘇:在張姑娘的話語中,現在生活的年代是用什麼治病的呢?
衛青:聽這意思好像不需要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