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也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元修來後,照樣被架空,還是不能秉政掌權。”
“這位皇帝確實一點智商都沒有,作為北魏皇帝,目睹國家分裂動亂,皇室衰落失權,還不發憤振作,以圖自強,反而違揹人倫,淫亂堂妹,豈不是自甘墮落,授人口實來反對自己麼?”
“再者,大丈夫應能屈能伸,心胸寬廣,元修雖沒實權,但當時還受到一定的尊重並有相當的自由,為什麼不長遠謀劃,密結外臣,慢慢培育自己的實力呢?卻要去爭那面子上的虛榮,逞一時口舌之快,招亡身毀家之禍災,何苦?”
“還有,元修被高歡立為皇帝后,就對前面曾當過皇帝、後又被廢的元氏親人痛下殺手,必欲置於死地而後快。”
“元曄、元恭、元朗,這些曾是君主的被廢皇帝,都是在元修當皇帝后被殺的,對親戚都如此狠毒的人,又怎能立身長久呢?”
“所以,元修最終被殺,完全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智商不夠,還想奪權,投奔自投羅網,被宇文泰湧上皇位後,對宇文泰的威脅視而不見,殺死自己的親人,斷了自己的後路,這一段段的發生,都說明了這位皇帝傻而不自知。”
“就這樣,本來沒戲的宇文泰,硬是從主角高歡那裡搶來了一半的戲份,有了孝武帝在手,宇文泰光明正大地分走了原來屬於高歡的一半土地,北魏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
“然後宇文泰死後,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就當了皇帝,成立了北周,北周就來自於西魏。”
“宇文泰也是一個非常僥倖的成功者,北魏權臣高歡算計了大半輩子,最後只得到北魏的一半土地。”
“所以高歡下半輩子一直在攻打宇文泰,就是因為太氣憤了。”
“但宇文泰也是有難處的,這個難處就是宇文泰的壽命。”
“一切都好像是上天的安排,宇文泰好不容易坐穩了位置,結果生命到了盡頭,而他的兒子們都還未成年。”
“這時候的天下就是軍閥混戰,誰也不敢相信別人,宇文泰選擇相信他的侄子宇文護,這個一直跟隨他的自家人,把幾個兒子託付給了宇文護。”
“宇文護就把宇文泰的三兒子宇文覺立為皇帝,時年十六歲,雖然宇文覺是皇帝,但一切肯定是宇文護說了算,這讓宇文覺得很不滿意。”
“不滿意的宇文覺就開始想辦法,他的辦法和康熙皇帝一樣,弄幾個少年在身邊練武,好趁機弄死宇文護,這說明宇文覺還是很缺乏政治智慧的。”
“宇文覺沒有想明白的問題是,宇文泰為什麼要宇文護來當這個主事的?”
“宇文覺可能年齡太輕,從來沒有想過,唯一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宇文護能鎮得住場子,也就是宇文護受到很多人的擁護。”
“可是這個傻小子還不懂,就是想廢了宇文護,宇文覺找的人越多,就有更多的人向宇文護告密。”
“所以在一個叫張光洛的人執著告密下,宇文護對宇文覺的一舉一動了如指掌,很快抓住宇文覺的把柄,先把宇文覺廢了,廢掉以後暗中找人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