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昭公主對李績十分的不滿,在回到長安的英國公府的第一天她就和李績大吵了一架。
因為李怡柔發現李治偷吃章文怡身邊的侍女竟然是李績打的掩護,而這位平陽昭公主是支援李世民的想法的。
第一,王氏女出身名門,這對太子非常重要。雖然在現代“名利”通常是放在同一個高度上的,但是在古代“名”的地位是高於“利”的。
第二,目前太原王氏風雨飄搖急需有棵大樹扶持才能屹立不倒,拉攏住太原王氏有利於朝廷對付其他四家,同時也能利用四家達到削弱太原王氏的目的。
這樣朝廷就能夠在最短的時間裡,以最小的影響拿到中原與青冀的控制權。
為此李績也非常憤怒,他指責李怡柔:你是皇室女不假,但是你現在是李家的媳婦。如果連這一點你都認不清,真不知道皇室是怎麼在教育你的。
對於李績的指責李怡柔也是非常的痛苦,她發現自己出於皇室和婆家的漩渦之中。
但是李績接下去的話讓她有所領悟:“陛下最近痴迷丹藥,在令道士煉製長生不老丹!”
李怡柔聞言吃了一驚,她知道任何皇帝都希望自己長生不老永遠的統治下去。李世民這種作為她是知道有問題的,因為有這樣的原因在,說明李世民現在改變現狀的意願並不大。
朝廷百官對於皇帝是否能長生基本上都是持否定態度的,因此他們需要皇帝立儲君。並且要將一部分皇權交給儲君,這樣才會在皇帝老去的時候順利的完成交接。
如果單單以李世民個人來對抗整個朝廷顯然是做不到的,因此李世民需要其他的勢力來對朝廷形成制約。而這個勢力就是中原和青冀的門閥勢力。
這個勢力的主體是漢人,而朝廷中勢力最大的現在是關隴貴族。用漢族的門閥勢力來制約關隴貴族正好是實力相當不分伯仲。
有了這樣的平衡,李世民的皇帝位置才會穩,而且不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這樣他才有時間更多的從事他的長生不老的事業。
這也是李世民為什麼屢次要給李治換王妃的根本原因。
然而李世民這麼做唯一沒有考慮的問題就是,朝廷犧牲了關隴、中原、青冀這些主產糧區的土地、人口和稅賦,隨著時間的推移南方的土地、人口和稅賦也將會被新崛起的南方世家所吞併。於是朝廷只能用戰爭維繫西域這條命脈,一旦西域斷絕整個大唐將危在旦夕。
現在的李世民固執的認為他很快就能找到長生不老的丹藥,只要這種丹藥被找到,他就可以立即著手處理門閥世家的問題。
因此大唐的隱患對他來說都不是問題,他的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找到長生不老丹。
李怡柔想到這裡,發覺很多事情都解釋得通了。李治的性格軟弱並不適合做君王,而且李世民至今也有沒將他培養成合格的儲君的願望。李治之所以會被放到後軍並不是因為他的才華,而是便於李世民的控制。
不管李世民想進軍還是想退兵,李治都不會做任何阻攔。他只會一味的順從,甚至被欺負到了頭上他都不敢回擊。五大家族竟然在偷襲不成之後仍舊滯留在定州就是很好的例證。
如果不是出了意外,那五大家族一定還有後續的手段。也正是看透了李世民的心思,這五大家族才敢如此的囂張。
那麼李績這麼做就真的是全心全意為了大唐嗎?李怡柔不是章文怡這樣的政治小白,她對大唐的各種勢力要比任何人都清楚。
李績所代表的是寒門軍功階層,他們曾經是大唐立國和外戰最堅實的基礎。秦瓊、李靖、李績、尉遲恭、程知節這些人都是為大唐的建立立下過赫赫戰功的人。.
在大唐建立之後他們立即被邊緣化了,羅藝造反就是這種被邊緣化的產物。他不甘心權利被奪,也不想就此平庸的度過餘生。他抗爭的結果就是戰敗身死、身敗名裂。
為了擺脫對這些人的依賴,李世民著重培養了侯君集等一批將領,可是這批新生代的將領實在是無法與老一輩的將軍們匹敵。
侯君集之所以被淘汰,並不是因為他投靠了李承乾。在高昌國一戰當中他只能用財物來鼓舞士氣平定高昌,這是軍事、政治雙無能的表現。如果遠征高昌的換作其他的寒門老將,只會更輕鬆的拿下這裡,同時也會保持極好的聲譽離開。
只有這樣才會有利於大唐對這裡的統治,畢竟高昌國是漢人的國家。是契入西域的橋頭堡,有了它大唐很容易移民並在這裡紮根。然而這個戰略設想被侯君集就這麼毀掉了。
從這一刻起李世民就已經打算將他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