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中根據昨天雙方的妥協,由嶺南節度使帳下的長史賀文龍主審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反叛一案。
賀文龍是貞觀年間的進士,由於沒有家事背景因此遲遲沒有實缺任職。他還是在嶺南節度使招募的時候去應試的,那個年輕的節度使在看過賀文龍的簡歷之後直接任命他為節度使府的長史。
由於嶺南節度使府也是一個草臺班子,像他這樣進士出身的也只有他一個,往下最高的也就是秀才。這些年事無鉅細都要交給賀文龍處理決斷,在嶺南處理具體事務的過程中他也是大漲見識。
這次多方妥協能夠由他擔任主審,主要的還是賀文龍不屬於朝中任何一方勢力。最多也就算是皇后一系的人,可是皇后並不問政。這就使得長孫無忌可以放心的將主審的職位交給他,只要他不是皇帝那一方的人,長孫無忌認為自己至少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經過將近一年的準備,終於在大理寺開審。
賀文龍對案件的審理令人耳目一新,衙門中不僅有長孫無忌、于志寧、柳奭這樣的大佬還有長安京兆尹、長安縣、萬年縣的縣令還有坊正、保長、平民。
賀文龍以大量的人證、物證坐實了薛萬徹、房遺愛、柴令武三人率兵攻入禁中殺戮宮人的事實。並且將尉遲恭等人暗中縱容部下配合的事實揭露出來,隨後吳王李恪生母楊氏、榮國夫人楊氏也一一浮出水面。
隨著案情的深入長孫無忌這才慌亂了起來,他沒想到這樣的審理方式對他們是非常不利。原本長孫無忌並沒有將這些坊間人物放在心上,而現在他才明白自從有了這些人的參與他們這些人利用文人清流製造輿論的可能性就不在了。
坊間傳言傳播的速度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當那些企圖混淆視聽的文人想攪渾水的時候,百姓已經基本上知道了案情的大致情況。他們這麼做最直接的後果是文人在民間的聲望一落千丈,很多人忽然發覺讀書人並不靠譜。
這些投靠了官員、門閥的文人也遭到了那些真正的清流的鄙視,這些人被冠以斯文敗類受到鄙視。
令人拍案叫絕的是賀文龍設宴款待了薛萬徹等三人,由頭是三人鐵證如山謀反罪名坐實,皇帝不日將勾決,這頓是送三位駙馬上路的斷頭反。
席間賀文龍閉口不談案情只是自顧自的飲酒,這讓三人漸漸的放下心防,最後三人都喝的酩酊大醉。
薛萬徹開始還好能夠把持得住,房遺愛和柴令武則將京畿、青冀數家門閥家主說了出來。最後薛萬徹還將程知節、賀蘭氏、獨孤氏等人供了出來。
看著坐在哪裡一臉陰沉似水的李治,長孫無忌等人真的是後悔當初同意讓這位賀文龍審案的決定。
這位老兄的確不屬於任何陣營,甚至都不是皇后的勢力。可是這傢伙真的是一鳴驚人,一頓飯就扯出了這麼多的線索。
而讓長孫無忌抓狂的是賀文龍以及嶺南軍的執行力,他們這邊才取得供詞,那邊已經開始下手抄家抓人。
抄家的結果是戰果豐厚,大量的往來信件成為了個大家族家主的罪證,同時還涉及了半數以上的朝廷官員。
案件如同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現在不僅僅是長孫無忌發覺自己的失策,連於志寧等人也開始慌張。
李治藉此牢牢的把握了案件審理的主動權,長孫無忌不得不開始向李治妥協。
經過半年的審判終於結案,此案在多方妥協之下終於審完結案。
主犯李元景、李恪賜死;琅琊王氏族長王靖波凌遲,三族百年之內不得科舉;李恪生母楊氏打入冷宮;榮國夫人楊氏賜死;薛家、房家、柴家奪爵。薛萬徹、房遺愛、柴令武遇赦不赦囚禁終身,他們的妻子,三位公主同樣奪去名號貶為庶人。
作為妥協將鄉、村兩級設為朝廷命官,分別為從九品上和從九品下,其屬官為吏。由此一來家族在官府基層維護秩序的功能消失,雖然依舊免不了相互勾結,但是家族作為中國官僚的基層組織的功能不復存在。
頒佈五品以下官吏致仕年齡為五十五歲,五品以上為六十五歲。
司法分刑部、大理寺、巡捕三部門,刑部掌訴訟、大理寺掌判決、巡捕掌偵緝。
開設商稅,戶部下屬設立稅政司統管天下稅收。各級地方府衙不再具有頒佈稅目的權力。
李治在獲得了自己想要朝廷改組構架之後放棄了繼續追究文武百官在這次叛亂中的立場,也不再追究各大門閥在此事件中所做的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