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徵笑著說道:“單說遷移各州士族、豪強,安置到京畿一帶,雖說初期遇到了不少的問題。
但在我唐軍的震懾下,這些士族、豪強勢力,最後也都老實的在京畿一帶生根,而原先所處之地, 屬於他們的烙印,也隨著時間的推移, 被徹底抹去。
錯非是這樣的話,在過去三年的時間內,這些地方未遇到任何叛亂, 這斷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自南征之戰結束後,呂布就一直在有意識的給呂徵增加身上的擔子,叫他一點點熟悉國政。
作為大唐的繼承人, 有些事情,呂徵必須要熟悉,對朝堂之上的局勢,也必須要做到相對的掌握。
等到他成為大唐的天子,那就要做到絕對的掌握,若是沒有這樣的能力,那他就不配成為大唐的天子。
好在,呂徵並沒有叫呂布失望。
“徵兒,你要明白一個道理。”
呂布神情正色道:“作為一個王朝的帝王,要懂得制衡之道,這不僅是在朝堂之上,在地方之上,那也是一樣的。
漢室衰亡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受二重君主制的影響,導致士族、豪強的勢力,在地方已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大唐若想不重蹈覆轍,就必須要削弱士族、豪強的勢力,但相對的,治理這龐大的疆域,還要用到這些士族、豪強。
不過為避免士族、豪強的勢力,再度變得強盛起來,你必須要懂得利用科舉,幫助寒門打通上升的階層。
治理一個龐大的王朝,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情,做好上述事情前,還要兼顧其他,我大唐是以武立國。
不管是在什麼時候,都要避免文官群體,全面掌控大局的情況,想要穩定的向前發展,就必須要做到文武兼備才行。”
都說治國如烹小鮮,可呂布在當上大唐的天子後,才發現這背後所隱含的種種不易。
呂徵點頭應道:“所以父皇,才會一直強調功勳授賞,叫滿朝的文武,都始終捆綁在一起。
這次對突厥發動的決戰,大伯、二伯他們,集結數十萬大軍,麾下更有眾多昔日降將跟隨,就是父皇制衡朝堂的一種手段。”
“沒錯。”
呂布滿意的讚許道:“我大唐要有常人難以想象的胸襟,對待這些英才,不能一棒子打死。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很大,不能只侷限於當前的一畝三分地,所以朕需要更多的人才,來為大唐打下更多的疆域。”
透過這三年來的調教,先前袁譚、袁術、劉備麾下的那些將校,算是真正融入到大唐的體系治下。
無數的猛將悍將,增補到大唐的軍隊之中,這無形中大大提升了大唐的戰力,所以呂布需要透過一場大戰,來為這些昔日的降將,在大唐謀取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在這樣的一種前提下,再加上盤踞西疆的突厥,時刻威脅到西疆的安定,呂布遂命曹操、孫堅統率大軍,向突厥發動了攻勢。
若此戰能順利重創突厥,那便是時候抽調大唐精銳,向盤踞在江南之地的楚國勢力,發動最終決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