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向變了,應該說整個朝廷對徐義神策軍留在幽州之事,基本有了一致的認識。
那就是徐義應該帶著神策軍回京了。
但是,在徐義回京以後,是該繼續主導細柳營軍城,還是應該另置一處安置神策軍······好吧,針對這點,也就是李林甫操心,其他朝臣似乎目的就是為讓徐義回京。
回京可以,細柳營軍城,那還是朝廷掌管著合適。
這都不用辯論,李林甫的觀點是站得住腳的,就是李煒,以及徐義這些年拉攏起來的所有勢力,都沒法辯駁。
確實是由朝廷掌管細柳營軍城合適,還是像陳希烈這般沒有任何立場的臣工掌管最合適。
就是都清楚李林甫已經安插了不少人,也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
“工部主管細柳營軍城,將軍器監與細柳營軍城合併。將來我大盛軍伍的火器,均有細柳營軍城供應,以此由朝廷徹底以軍備節制地方軍伍。”
“這也正是當初徐候覲見聖人時所設想的,是為大盛長遠計!”
人家李林甫說的對,立場也站的穩。就是想反駁,也沒有理由。這本來就是徐義當初的想法,當初讓聖人決定發展火器的說辭。
畢竟徐義是要回京了,具體看徐義回京後的應對吧。
“聖人,徐侯回京,不必非得執掌細柳營軍城。而且,老臣以為,細柳營軍城的作坊,應該有戶部的參與。”
“徐侯當初營建細柳營軍城各式作坊的目的,就是以作坊養軍城。既然由工部接管軍城,也該有戶部接管各式作坊了······”
李林甫這段時間還是瞭解細柳營軍城是怎樣回事了,也知道細柳營軍城的核心是那些各式各樣的作坊。
所謂的軍城,沒了這些作坊,那基本上就是一個火器作坊,一個耗費錢糧無數,卻沒有任何回報的將作監,軍器監。
就以現在朝廷財入,根本就養不住那個軍城。唯有將整體的細柳營軍城一併收編,才是接管細柳營軍城的辦法。
然而,這樣的想法,不僅僅是動了朝臣的利益,就是連皇家的利益也動了。
也是李林甫不完全瞭解哪些作坊的利益糾葛,也不瞭解細柳營軍城裡到底有多大的收益,有多少作坊······
或許他知道了,會更有插一手的想法。
聖人只回了一句:“再議吧!”
說真的,就是接管那些工坊,也是由內務府接管,而不是戶部。聖人還是分得清朝廷和皇家的。
再說了,自己的那兩個妹妹呢,還以後諸多的世家大族······
李林甫派去的人,滲透細柳營軍城的作坊很有限,甚至說,除了軍器監將作監搭建的作坊,其他作坊根本不在意他們。
本來嘛,從開始徐義就將兩者分屬在不同的體系了。只不過是將作坊營建在細柳營軍城的地域範圍內,是實實在在的民間合作作坊。
更何況,這些作坊的工匠,包括將作監和軍器監裡那些掌握著一定技術的工匠,都是神策軍的家眷,是徐義的門徒。
所以······
沒有不透風的牆,哪怕是李林甫算是單獨跟聖人奏報了,風聲也傳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