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無咎盤膝懸浮,坐於兩山之間。
忽然,兩座巨峰莫名消失,周遭一切,盡是空空如也。不止是一個“空”字,其冷冷清清,蕭蕭肅殺之意味,分明昭示著此山似乎是被一種絕強的力量抹去了。
約莫半刻鐘之後,兩座巨山重新顯現,亦不止是復原,更多出一種清華流轉的生動味道,蘊藏無量生機。
“空”、“蘊”二字,盡在其中。
如斯迴圈,週而復始。
歸無咎身雖不動,但神念之中,卻是明察秋毫。
這是三分中的最後一分、“未來分”完成時凝結成的異象。
此時過去、現在兩分皆已完成,空蘊念劍已經到了一道化四的地步,此刻進行的是最後一步,四分為八。
歸無咎心中暗暗推算。
由於過去、現在二分乃是已見之事實,所以不過區區數載,便都順利完成;而未來分卻事涉此時尚在萌芽之中的許多精微推演,所用時間明顯為多。如眼前這般反覆之象,竟需三十六載,方能全功。
三十六載後,相距自己破境靈形,恰滿五百年矣。
說不定自己趕到玄渾琉璃天時,大會已然開啟。
好在這三十六年都是水磨功夫,並無立法成敗的壓力。數載以前、自己心花一發、盛盈滿級之時,其實空蘊念劍的真正成立已是註定的事實,其後手續雖繁,卻並無出得差錯的可能。
所幸一切都是在第三、第五道尊的飛昇秘境中完成。
前兩分雖然各有異象,但並不如何顯著;但第三分是最後一步,亦是真正成就八脈劍道的一步,徵兆之象卻是非同小可。
如果不是在結界之內,那麼眼前所見,就不是兩座巨山忽隱忽現,而是要波及延伸於廣至數萬倍的區域。聲勢之隆,不亞於道境大能的飛昇又或者是破境下界。
如此氣象,瞞不過九宗道境大能。
就在此時,歸無咎忽似心有所感,往“全珠”中望了一眼,面色微顯驚訝。
思索良久,歸無咎展顏一笑,自語道:“好機緣。”
未想到空蘊念劍成立,竟還給他帶來一樁如此實惠的好處。
普天下動用非常手段煉成的以小御大、提升戰力上限的秘寶之類,其極限是止步於近道境。使得近道以下之人,臨時掌握近道境中的手段。此類法門迄今為止以武域輪迴天和魔道法門最為高明,古仙門中的類似傳承,已然大為遜色。
至於更進一步,封印某一位大神通者的力量,使未臻道境之人發揮出道境層次的戰力,的的確確是古今所無。因為雙方差距之大,已不僅僅是規模上,更是本質與層次上的差距。
不止是如三歲孩童舞弄大錘,更是道術隔絕,兩不相同。
而歸無咎,卻是利用了自己和第三、第五道尊道術相通、理念相同、而高明有所超越的劍理指引,感激共鳴,完成了對第三、第五道尊磅礴法力的“駕馭”。
但是現在,歸無咎忽然驚異的發現,第三、第五道尊所積蓄的法力,要較他想象之中更加雄厚。
原本歸無咎以為,第三、第五道尊兩具化身,每一具皆相當於半個道境大能;二者合一,恰恰能夠助自己完成刻印神通的大業,不多不少,不增不減。
但是數載之後,三分已完成了兩分,而全珠之中的法力,卻充盈如故。
歸無咎略一思索便明悟緣由。
因為第三、第五道尊化身,並不只是歸無咎看上去的那般“固定規模”。
正如歸無咎先前隱然猜到的這樣,這封印中的兩座名山,既是二位道尊入道之地,亦是其成道之地,更是其證道飛昇之地。正因為其因果甚深、自然連結,才構成了滋養兩道“分身”的土壤。
否則縱然第三、第五道尊功行再高,也難以教自家化身曆紀元而長存,一直延續至今。
簡單譬喻,第三、第五道尊二分身,便是兩具沐浴在水池之中的“水人”。
此時此刻,這方兩地密界,二大名山的氣韻,分明淡了一絲。
這顯然是因為全珠之中的氣機一絲消耗,其早已形成某種定則的運轉規律,自然就會從整個小界中汲取。
若是歸無咎真的將小界中氣機盡數汲取,那何啻於數個第三、第五道尊。等到法力刻印完成之時,全珠中所蘊藏的法力非但不至於減少,反而要較先前為多。
更妙的是,歸無咎已試探出來——
法力雖易,道則任存。
歸無咎依舊可以運用“劍理感應”之法,駕馭全珠之中磅礴浩瀚的道境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