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個上肢有32塊骨骼,由50多條肌肉驅動,
由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構成27個空間自由度。
肩和肘關節構成4個自由度,以確定手心的位置;
腕關節有3個自由度,以確定手心的姿態。
手由肩、肘、腕確定位置和姿態後,
為了掌握物體作各種精巧、複雜的動作,
還要靠多關節的五指和柔軟的手掌;
手指由26塊骨骼構成20個自由度,
因此手指可作各種精巧的動作。
在這麼多自由度的協調配合之下,
肌肉在瞬間運動下可發出很大的力量,
最大出力與自重之比遠較人類製造的任何機器都高得多。
肌肉的控制機構具有多重自動控制結構和安全機構,
從腦部來的指令可以到達手的各個部分。
從工程技術上實現這樣的機能特徵和資訊處理系統現在還是很困難的。
以目前地球的科技想要製造出與人類上肢無異的機械臂,
道路還很漫長曲折。
吳奇將之前抽獎得到的【光輝聯邦初代工具人機械原型機】做了拆解分析,
發現這款光輝聯邦的古董機對於現在的地球科技而言,還是先進了許多。
起碼這條機械臂的材料、傳輸帶、關節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參考意義。
合金支架的效能優異,結構仿生程度已經相當之高。
而其內部的主導晶片上儲存的機械臂操控程式也讓吳奇眼前一亮。
將這些技術復刻出來,對於地球擬人態機器人的發展有重大指導意義。
這讓吳奇不由想到前幾年很火的一部電影,裡面有一個高大、呆萌、線條簡單的氣球機器人,人稱“大白”、“胖子”、“白求恩”。
如果能讓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醫療機器人,倒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只不過想要做到像電影裡描述的,可以檢測生命指數、根據指數採取治療方案,還很難。
這個醫療系統需要大資料的支援,要智慧化很高的AI智慧來完成病情判定,
還有檢測生命指數的掃描裝置,
還要取得不同國家,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全人類的信任...
類似大白的醫療機器人自身運動系統倒是好解決,現在有【光輝聯邦初代工具人機械原型機】作參考,手臂部分已經沒有問題。
至於擬人態的腳部,也好解決,腳的構造設計難度遠小於手,另外再加裝一個運動平衡系統即可。
類似大白的那種面板倒是還需要再琢磨琢磨,這種材料的各項指標要求有些高,畢竟是要守護小孩子的。
要無毒無害,要有極強的韌性,要防水...
接著便是成本問題,如果沒有一個極為經濟的價格,大部分人也享受不到這種科技帶來的福利。
如果沒辦法普及,那吳奇覺得這項研發就是失敗的。
不過這是個挺好的方向,現在做不到,不代表以後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