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趙家。
雖說鮮少有人得知他們口中在京當大官的趙家大老爺還是他大伯同窗,但他能不清楚?
三十年前,有這麼兩位讀書郎。
他們年紀相仿、家世相當,同是舉全家之力培養的長子,這兩位就是他大伯和趙家老大。
當時周秀才還沒有回清河村開辦村學,而趙家也住趙家村還沒搬到縣城,與清河村正好隔著一個鎮。
一個鎮東,一個鎮西。
他大伯和趙老大就是同年、同月、同日進的鎮上一傢俬塾,還沒差半個時辰一起走上的啟蒙求學之路。
之後,兩人還是同一年參加的縣試。
他大伯這一年也很順利透過縣試,只是考秀才屢次不中,都考哭上吊,而趙家長子恰好相反。
這一年他參加縣試開始就一鳴驚人,從縣試、府試、院試,場場名列第一,連得三案首,全村慶祝有小三元。
隔三年,再次中舉。雖不是名列第一,名次卻不低。
隨後更是一鼓作氣進京趕考,第三年傳來訊息,又中榜了。
至此,老趙家徹底翻身。
用“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來形容都不為過。
老二縣城守家,老三府城經商,老四也隨長兄進京。
雖無法和高府那樣的官宦世家相提並論,但自從趙老大當了京官,老趙家就徹底成了全縣第一家。
“……多鮮明的對照組,我能不知這一家?老頭子不就徹底瘋了,整天不知所謂做著白日夢。”
周半夏樂得前仰後翻,“好天真的老頭!跟誰較勁不好,跟小三元比,的確深愛長子長孫。”
可不,六郎就嚇到了。
“這位趙大人確實有文采,但也是有人扶他。
他當年中秀才就去了府城書院求學,從而結識了一位同窗。
中舉就娶了同窗嫡妹,隨後與妻進京入住妻伯父家備考,第三年殿試第四。
如今就在京城工部任職,正五品郎中。”
這才正常。
本身優秀,又有妻族鼎力扶持,不到四十已是正五品郎中並不奇怪。
顧文軒心裡一動,“工部就職?你也想借他家在府城的當鋪,用鼓風機或是望遠鏡試探朝廷有何反應?”
“這個問題,等我先說完你再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