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壽比王元濟大十歲,長得仙風道骨,自幼酷愛梅花,他在太原西山種植大片梅樹,又自號梅公,太原人都稱他為王梅公,不過在三年前,他賞梅之時發生了意外,腿不幸摔斷,從此再也站不起,每天大部分時間只能呆在書房。
不過王壽的心態很好,並沒有因為腿疾而意志消沉,他將興趣轉到了畫梅之上,沉溺於其中。
王壽笑眯眯道:“不方便站起身,你就隨便坐吧!”
王元濟坐了下來,打量了一下房間,只見房間裡掛滿了大哥親手繪畫的梅花,他笑道:“大哥從小就喜歡梅花,幾十年來從來沒有改變過,小弟敬佩萬分。”
“也不是一直都這麼沉迷,當年我在朝廷為官也顧不上好梅了,只是閒來無聊才找點事情做做。”
王壽又關切地問道:“現在賑濟災民的情況怎麼樣,官倉糧食夠嗎?”
“官倉糧食還有三萬八千石,應該夠了,只是人手比較緊張,衙役要維持秩序,本來我想問屈突公借點軍隊,但又感覺不好開口,我怕他打官倉糧食的主意。”
“這個你倒不用擔心,屈突通不像裴寂那樣不管民眾死活,他的原則性很強,不用濫用官府的糧食,而且晉陽倉的糧食還有二十萬石,足夠軍隊耗用了,不過最好不要讓軍隊參與地方事務,如果你人手不足,我可以讓王氏家學的生徒去幫幫你。”
王元濟大喜,王氏家學的生徒有百餘人,大多二十歲上下,正是最能幹之時,有他們協助,自己的賑民就輕鬆了很多,他連忙欠身道:“多謝大哥幫助!”
“幫助貧苦之民是王氏家族的本分,倒不必刻意感謝,不過一直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如果兩軍對峙一年兩年,恐怕太原城的民眾就要死去一半了,作為郡丞,你應該想想辦法早點結束戰爭。”
王元濟心中一怔,他忽然意識到大哥把自己找來是另有用意,恐怕最後這句話才是大哥的目的。
他低聲問道:“大哥的意思是——”
王壽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笑了笑岔開話題問道:“你覺得周唐兩朝最後誰能取得天下?”
“這個.....當然是周王朝的贏面大一點。”
“只是大一點嗎?”
王元濟一時不知該怎麼回答,王壽又道:“我今天上午接到城外莊園的鴿信,得到三個訊息,一個訊息是李靖大軍從河西出來了,另一個訊息是唐軍已徹底退出巴蜀,第三個訊息恐怕你更想不到,關隴貴族在關中發生叛亂,兩萬大軍圍攻長安,李世民軍隊已經放棄河東郡,大軍正回援長安。”
“啊!”
王元濟驚呼一聲,這三個訊息一個比一個猛烈,讓他呆住了。
見堂弟目瞪口呆的表情,王壽又淡淡道:“現在你還覺得周王朝的贏面只大一點點嗎?”
王元濟喃喃自言自語道:“大勢已去!大勢已去!”
“確實是大勢已去,在這個改朝換代的年代,各大世家站位不同,收穫也大不相同,一直被博陵崔氏壓制的范陽盧氏收穫巨大,得到了皇后和一個相國之位,不僅如此,盧倬被封燕國公,他兒子盧慶元升為涿郡太守,裴家得了一個貴妃,裴矩為太尉,裴弘升為中書侍郎,還有兩個太守,蘇家文武兼收,蘇威長子蘇夔將出任太常卿,孫子蘇幹任梁郡太守,蘇烈不用說了,大將軍之位少不了他,像滎陽鄭家站錯了隊,好好的相國被免,最後連太守也做不成,告老還鄉了,一連三年,連個進士都考不上。”
“大哥,我們王家其實也不錯啊!至少有個大將軍,二哥也出任少府寺卿。”
王壽卻搖了搖頭,“王辯雖然也說自己是太原王氏,但我們心裡清楚,他實際上是馮翊郡王氏,和我太原王氏隔了五代了,連族祭都不和我們一起,怎麼能把他列為太原王氏?王善的少府寺卿也基本到頭了,當得好好的尚書左丞,如果當時家族能支援他一把,他現在應該是尚書左僕射,我們王家雖然比鄭家好一點,但還是遠遠落伍了。”
“可我聽說張鉉一直在打壓世家,恐怕.......”
“這你就大錯特錯了,他是打壓魏晉時代的那種世家,不勞而獲,無德無能而位居高職,對我們這種靠真才實學拼科舉的世家,他不會打壓,我觀察他多年,他是個很實際的人,論功行賞,我們王家最大的問題就是無功,七弟明白我的意思嗎?”
王元濟明白大哥的意思了,他低聲道:“大哥是想把太原獻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