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的風起雲湧,吸引了天下人矚目,也使整個唐王朝的危機集中在長安,從而忘記了外圍的危機,就在關隴聯軍進軍長安的同一時刻,十萬周軍兵臨成都,將成都東、西、南三面包圍,僅留北城給城內守軍逃亡。
這次進攻巴蜀之戰有三個將軍參與,徐世績、來護兒和劉蘭成,但徐世績是主將,來護兒為輔將,劉蘭成為副將,輔將在地位上和主將一致,也獨立統帥軍隊,在作戰方略上必須服從主將安排,即使違抗主將命令,主將也無權處罰輔將,但可以上報軍機臺,由張鉉處罰。
而副將則是主將下屬,必須嚴格遵從主將的命令,若不遵令,主將可以在軍前直接斬殺副將。
不過來護兒也知道這次攻打成都事關重大,拿下成都,他們便將攻佔整個巴蜀,所以來護兒表現得十分配合,聽從徐世績的統一排程。
而且徐世績精明善戰,圍三城留北城之策非常高明,令來護兒不止一次感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便全心輔助徐世績拿下成都。
唐周成都之戰,兵力對比十分懸殊,周軍有水軍、騎兵和步兵,總兵力達十萬之眾,而唐軍的兵力只有兩萬五千人,原本成都有一萬五千人,李淵得到巴蜀急報後,又抽調了三萬軍隊趕赴巴蜀支援,但目前只有前鋒一萬軍隊趕到從成都,而另外兩萬軍隊還在漢中,已經來不及趕到成都了。
兵力懸殊,唐軍目前只依靠成都高大堅固的城牆來和十萬大軍對峙了。
南城大帳內,徐世績正和來護兒以及凌敬商量破城之策,徐世績屬於智將型別,武藝一般,但統帥力強,同時極為智謀,一般不需要謀士,凌敬只是監軍,不過他本身智謀很高,給徐世績也帶來了極大的幫助。。
“我之前放開北城讓唐軍撤走,主要是考慮到李神符在江夏時的表現,此人平庸膽小,沒有決一死戰的勇氣,我希望他能棄成都北逃,但從近三天看來,他似乎並沒有北撤的意圖,難道我的判斷錯誤了嗎?”徐世績有些憂心忡忡道。
來護兒微微一笑,“這和打狗一樣,你不拿出根粗大的棍子,或者不把它打疼了,他是不會跑,我覺得我們還缺乏一點霹靂手段。”
旁邊凌敬也道:“將軍的思路沒有錯,老將軍提醒也很到位,我覺得不僅要外打,還要內勸,李神符不敢棄城北逃,很重要一個原因是柴紹也在城內,他畢竟是李淵最倚重的女婿,在李淵身邊的地位比李神符更高,如果柴紹堅決不肯撤退,估計李神符也沒有辦法。”
徐世績點點頭,“那麼有什麼辦法把柴紹從成都調走呢?”
凌敬笑了笑道:“我們或許沒有辦法,但我相信,李神符一定有辦法。”
徐世績和來護兒的精神同時一振,異口同聲問道:“監軍有何良策?”
凌敬低聲對兩人說了幾句,兩人連連點頭,一起豎大拇指讚道:“監軍果然高明,是個好計策。”
.........
下午時分,周軍參軍從事章懿代表徐世績來到了北城之下,他身後還跟著十幾名隨從,一名隨從上前向城頭大喊道:“奉徐將軍之令,特來面見李神符將軍。”
城頭士兵急奔進城去稟報,此時,李神符正在軍衙內和柴紹商議糧食集中管控事宜,李神符出任益州大都督,主管巴蜀軍事,而柴紹是益州行臺尚書,主管巴蜀政務,兩人各施其責,互不干涉,但自從周軍攻進巴蜀,一路勢如破竹,漸漸向成都逼近,柴紹坐不住了,時常來找李神符商議對策。
李神符的態度不明,總是含糊其辭,但柴紹的態度卻很堅決,他上書朝廷,懇求李淵增兵巴蜀,正是在柴紹的堅決要求下,李淵終於答應向巴蜀三萬,不過三萬人最終只到來一萬,另外兩萬人在漢中便止步不前了。
成都糧食不足是個大問題,之前成都官倉內的數十萬石糧食都被調去長安,而去年秋收的糧食還在各郡縣的倉庫中,沒有來得及運到成都,結果十萬周軍便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勢殺到成都,打唐軍一個措手不及。
目前官倉內還有三萬石糧食,夠軍隊食用兩個月,但民間還有不少糧食,如果實行糧食配給制,那麼至少還能再擠出三萬石糧食供應軍隊,這樣兩萬五千軍隊就能防禦四個月了,可以等到援軍的到來。
兩人正商議時,一名士兵在堂下稟報道:“啟稟王爺,城外徐世績的使者求見!”
李神符一怔,問道:“他說什麼事情?”
“好像是要和王爺明確一下保護民眾的規則。”
李神符有點疑惑,回頭向柴紹望去,柴紹點點頭,“確實有必要定一下交戰規則,像傷兵救治,禁止火攻民宅之類,雙方見一見面,說清楚比較好。”
“嗣昌也一同會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