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支文德是在兩天後得到楊萬春的訊息,這個訊息令他大驚失色,很顯然,隋軍騎兵主力已經進入了遼東,根據他們之前得到的情報,進入遼東的騎兵至少是兩萬人以上,他們竟然一直沒有發現。
乙支文德已經意識問題的嚴重,中原的局勢絕不像他們預料那樣,張鉉被李淵拖住而無法進軍遼東,這是高句麗高層一個戰略判斷失誤。
乙支文德本人也參加了高句麗去年十月的最高決策會議,他們做出張鉉軍隊將被唐軍拖住的判斷依據是李淵對河北的渴望,以及新隋對唐朝的巨大壓力。
他們在商議中認為,李淵一定會優先考慮擊敗張鉉的軍隊來確立唐朝在天下的絕對優勢,正是基於這種判斷,他們一致做出了趁機奪取遼東的戰略決策。
應該說高句麗的判斷並沒有錯誤,新隋確實嚴重威脅到了唐朝在天下的地位,也是唐軍最大的對手,所以李淵在奪取長安後做出的第一個重大決策,就是趁張鉉南下攔截宇文化及的機會進軍河內郡,準備和羅藝的幽州軍連為一體。
但高句麗卻對關隴的局勢不瞭解,使他們的情報落後,竟不知道薛舉、李軌和梁師都三支軍隊對關隴造成的嚴重威脅,如果說張鉉是威脅到了李唐的地位,那薛舉等人則是威脅到李唐的生存。
正是高句麗在決策時不知道這個情況,所以直到現在乙支文德還是感到疑惑不解,張鉉竟然敢把最強大的騎兵派到遼東來,他不需要防備唐軍的大舉東征嗎?
不過疑惑歸疑惑,乙支文德還是需要面對現實,隋軍知道他們底細,他們卻不知道隋軍的情況,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訊號,他們必須要先撤軍回遼河,等摸清敵軍情況後再做打算。
當然,乙支文德需要從大局出發,他不能把淵蓋蘇文的軍隊丟下,自己先撤走,他必須等淵蓋蘇文的軍隊撤回後才能放棄燕城東撤,如果淵蓋蘇文不肯撤軍也就罷了,但至少他得擺出有足夠誠意的姿態,免得以後對淵太祚不好交代。
乙支文德立刻給淵蓋蘇文寫了一封信,派三名士兵騎九匹戰馬,以十萬火急的速度將隋軍騎兵出現的情況告訴淵蓋蘇文,並希望他的軍隊先撤到燕城,兩軍立刻退回遼河。
........
其實不需要乙支文德通報訊息,淵蓋蘇文幾乎在同一時刻得到了隋軍騎兵襲擊運糧隊的訊息,百餘名高句麗士兵逃到柳城,將這個極為重要的情報告訴了淵蓋蘇文。
大帳內,淵蓋蘇文目光凝重地望著面前地圖,地圖上被他用墨筆畫了四個圓圈,分別是新城、遼東城、燕城和柳城,
作為年輕有為的統帥,淵蓋蘇文絕不會為所謂的面子而自困於柳城,他知道自己必須撤退,雖然他手中糧食還不緊張,但沒有攻城武器,他攻取柳城就是一句空話。
只是淵蓋蘇文在考慮自己該往哪裡撤退,從正常的角度考慮,他們當然是應該往燕城撤退,但他想得到,隋軍也想得到,如果自己沒有猜錯,隋軍騎兵主力一定會在去燕城半路上等著自己。
淵蓋蘇文沉吟良久,問旁邊的幕僚趙萬年道:“先生覺得我該怎麼撤退?”
趙萬年想了想道:“對於隋軍最理想的狀態就是集中兵力將我們各個擊破,而且我覺得我們最大的風險是在遼水,我們原本的浮橋一定已被摧毀,沒有渡河良策,我們很可能會在遼水被隋軍包圍,那時糧食已斷絕,士氣喪盡,結局就是全軍覆滅,所以公子一定要避免這個情況出現。”
趙萬年一句刺中了要害,淵蓋蘇文點點頭,“那依你之見呢?”
“我認為有兩條路,一是立刻退往燕城,與乙支將軍合兵一處,就算對方有三萬騎兵,那我們也有五萬精銳,可以與之抗衡,而且燕城的糧食能堅持一個月,我們可以以拖待變。”
“那第二條路呢?”淵蓋蘇文追問道。
“第二條路就是向契丹地盤撤退,懇請契丹幫助,可以在契丹的幫助下渡過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