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講究分工合作,但這個過程並非完全公平的,有的工序比較難做,有的工序比較簡單。小範圍還好控制,難做的多給點工資就是了,但領域間的分工合作是沒法控制的,只能調控。
比如實體業和網際網路之間的合作,前者明顯是有點吃虧的,因為實體業更難做,利潤更薄,而網際網路的利潤高得多。
論風險兩者相差不多,做實體業的風險在於它本身抵抗能力差,稍微有些動盪就出大事。而網際網路的風險在於壟斷性強,小企業很難活得下去。
所以國家會給實體業各種補貼,免稅,讓它們發展下去。
這麼看的話,好像兩者還挺公平的,但是我們要明白一件事,這世上並非什麼都在規則之內的。
在規則之外,實體業明顯就很吃虧了,因為它幾乎沒法逃稅。
無論開實體店還是開工廠,資產就放在那裡,賬目也很容易算清楚。而網際網路,金融,娛樂之類的產業,賬目難算是一方面,還有各種方法逃稅漏稅。此消彼長,便造成了做實體業很划不來的現象。
當然,高階實體業是很賺錢的,但我國的高階產業比較少。
高階產業就是最尖端的科技產業,主要指輕工業領域,因為重工業領域很少民用的產品。所以高階的重工業基本是國企。
一提到尖端科技,大部分人都會覺得很難研發,要花很多錢。可是我們關注一下網際網路企業的融資,收購情況就會發現,中國並不缺錢。
嚴格來說是那些資本家並不缺錢,他們在背後操縱海量資金,動不動就幾十億,幾百億美金,收購這個收購那個。
外賣打車,共享單車燒了多少錢,這些錢最終去哪了?
又或者說,有必要燒那麼多錢去搞外賣軟體和共享單車嗎?這就是資本的逐利性,他們為了賺快錢,或者洗錢,才不管有沒有必要。
外賣軟體和共享單車好歹還能方便生活,壟斷以後確實有利可圖。無中生有才是資本最大的本事,毫無價值,毫不利民的東西,他們都能炒作起來。
“稅務局要來查賬,沒理由啊,我們可是守法企業,一分錢都沒少交。”杭雨得到稅務局的通知後,頓時感覺很不爽。
先不說江燕公司守法納稅,就算漏了稅,實際納稅額度也是極為驚人的。查那些中小企業就算了,竟然查到江燕公司頭上來,根本就是給他找難堪。
萬一被有心人知道了,大肆報道,使用者看了還以為江燕公司有黑幕,這對杭雨,對公司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查稅,要有個理由。
查稅,要挑刺頭查。
馬德,逃稅漏稅的企業海了去,國內的網際網路企業幾乎都是在外國註冊的,說他們沒有避稅打死杭雨都不信。
其實很多“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都是黃香蕉,雖然看起來業務在中國,管理層在中國,但是資金來源與註冊點都是境外。
網際網路公司一般都是輕資本企業,沒有足夠的固定資產用以從銀行獲得抵押貸款。所以資金來源經常是風險投資。
而風險投資又經常來自於境外,例如阿里的主要投資方雅虎和軟銀。
風險投資的主要獲利途徑是在被投資企業上市時套現,考慮到中國目前禁止外資控制資訊企業,外資風投一般都會拒絕被投資企業在國內上市。事實上,被外資實際控制的網際網路企業不可能在國內上市,可變實體在中國證監會看來是非法的。所以被投資企業一般是在海外註冊。
進一步考慮資本流動的成本和稅收問題,最終大部分“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都註冊在開曼群島或者類似的,對於企業治理結構監管極松的地方。
很多公司的註冊地是英屬開曼群島。
這是一個避稅地,不好說是哪國的。
開曼群島沒有附加條例限制貿易發展,沒有外匯管制,外匯在開曼群島進出自由。公司型別為免除公司的名稱無須用”LIMITED”,即“有限”字樣結尾。
在開曼群島註冊的公司不需要向公司註冊處登記週年財務報告,可以使用中文公司名稱,但必須提供有關英文譯名。
目前,在我國經營的已上市網際網路企業,除網盛公司是在杭州註冊設立外,全部是離岸設立,註冊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