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樣的手工產品才有價值,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首先藝術水平高的產品自不用多說,像手繡,木石雕刻,現代藝術品,編制之類的,無論從傳承還是商業角度來看,都有支援的必要。主要是那些談不上藝術價值,但又具有一定市場的,不太好評判。”劉盛建說道。
“如果沒有藝術價值,為什麼會有人買呢?”杭雨說道:“既然有市場,自然有價值,或許有些手工產品的藝術價值沒那麼高,但物美價廉,比較實用也是可以的。還有一些是打著綠色自然的噱頭在做,我覺得這些都是價值成分,只要有市場,汙染又在可控範圍內,我覺得都可以做。”
“我認為以前對手工業的看法太過純粹,過於看重藝術價值,好像新增了其他成分就不行一樣。”杭雨說道。
劉盛建一聽頓時反應過來,他不是才剛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嗎。也就是說,杭雨的觀點跟他幾乎是相反的,而且貌似杭雨說的更有道理。
“你的意思是說,應該主動新增手工產品的價值成分?”劉盛建說道。
“不能這麼說,我的意思是手工行業也要改革開放,積極吸納國內外文化,利用好現代科技和觀念。”杭雨說道。
改革開放四個字對中國人來說實在太熟悉了,幾乎就是真理,所以劉盛建一聽到這四個字,頓時覺得太有道理了。
恍然大悟!
他一拍手道:“沒錯,就應該這樣。”
杭雨笑著道:“剛才我們參觀的那些手工企業,發展比較好的幾乎都有同一個特點,就是在產品設計上比較時髦,營銷方式現代化。”
劉盛建來了精神,連連點頭:“沒錯,是有這個共同點。”
杭雨繼續道:“但是我覺得這樣還不夠,不夠大膽,也沒有改變核心。這種淺層次的變革,其實有些不倫不類,比如珠絲手繡做的中國風流行服飾,我作為一箇中國風愛好者,是不會去買的。包括那些穿中國風流行服飾的明星,我看他們也就是搞個噱頭,沒有一個能入我法眼的。”
劉盛建說道:“是不是你的要求太高了,如果他們的設計不行,怎麼會有那麼多人買?”
杭雨說道:“很多嗎?其實一點兒不多,只是中國人多而已,隨便忽悠十幾萬人就是一個產業。當然,我不是說這些人的欣賞水平不行,可能就是單純的個人喜好吧。但是不管怎麼樣,看得出來珠絲等企業現在走的路子,其實是不能得到大眾認可的。不是說要得到全國人民的認同,好歹得到幾百萬,一千萬人以上的認可吧。”
劉盛建說道:“是這個道理,認可這種設計風格的人的確太少了。”隨後他又皺眉道:“會不會是因為我們國家的文化輸出能力不行,大家受外國文化的影響太深,所以導致傳統藝術無法普及呢?”
別看劉盛建的年紀比較大了,對經濟,文化建設卻是很有國際視野的。當然,這不是專業能力強,而是一種大局上的瞭解。
劉盛建知道我們的文化影響力不夠,也知道要追趕時髦,知道現在是年輕人的天下,要從年青一代入手搞文化經濟。但是要他想個比較具體的方案,劉盛建也不是很行,他能想出來的大概也就文化街道那種級別。
“有這方面的原因,依我看,要強行糾正大家的審美觀念是不太可能了。世界潮流浩浩蕩蕩,現在就是西方文化的天下,我們要做的不是逆流而行,我們也沒有這個本事。我們想從中分一杯羹,就要放下固有見地,順勢而行。”杭雨說道。
“這個問題太複雜了,你就直說要怎麼做好吧。”劉盛建說道。
“就拿服飾行業來說吧,華服和西方流行服飾之間最大的矛盾就在於一個花哨飄逸,一個簡約立體。孰好孰壞我不去評價,現實就是大部分年輕人更崇尚後者,後者也的確更適應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從女性客戶下手,因為她們更能接受我們的傳統服飾,她們也不那麼在乎方便的問題,因為很多西式女裝也不是那麼方便的。並且女性本來就是服裝消費的大手,一旦華服在女性群體普及了,自然而然能增強影響力。”杭雨說道。
“認可。”劉盛建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