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園區巔峰時有450多個團隊,3200多人,經過幾輪重組和篩選後,現有個114個團隊,2200多人。從這個資料看得出來,團隊淘汰數量和人數不成正比。
原因就是很團隊被淘汰,而人卻留了下來,重組到了剩餘的團隊當中。這樣的重組不需要江燕公司去調節,是在研討會中,他們透過交流自行做出的變化。
得出結論,因為申請條件放寬的原因,很多團隊專案的確不行。
當然,也有一些是技術水平就不行的,被公司直接淘汰了。
以後多開幾次研討會,肯定還會淘汰一些團隊,打散的人員則自行編組到專案更好的團隊當中,增強這些團隊的力量,從而起到不斷自我篩選和重組的作用。
“你們開研討會要注意保密,進場要搜身檢查,萬一研討內容被人錄音甚至錄影片,公佈出去,不知道多少專案會被曝光。”杭雨提醒道。
“你放心,我們一直都有嚴格的安保工作。”夏明說道。
“那就好。”杭雨點頭。
“留下來的人好管控,就怕離開的人會洩密。”杭雨說道。
離開軟體園區的人,是夏明他們改革後最大的漏洞。
“加入研討會需要簽訂保密協約,期限是五年,就算他們離開了依舊有效。在有協約束縛的情況下,惡意曝光的發生機率很小,抄襲園區某專案的可能性比較大。不過他們既然被淘汰,多是水平不行的,沒有我們的支援,就算抄襲也很難超過原班人馬。”夏明說道。
杭雨微微點頭,改革之後利大於弊,這些風險是他可以承受的。
即便真的有人不怕賠錢,懷揣惡意把所有專案曝光,但是不能深入瞭解,沒有具體資訊,沒有足夠的技術人員去研發,也沒什麼用處。
“已經被認定很有前景,或者經過重組後足夠強的團隊,我們不建議他們參加研討會。只有那些不夠完善,待改進的專案才會參加,所以洩露出去也是一些毛坯。而且研討會分成八號會議室,每個人只能進入一號會議室,不可能知道所有專案。”夏明又道。
“恩,看來是我多慮了。”杭雨滿意地道。
軟體園區只是一個代號,此時大部分創業團隊都在江燕大廈。
來到大廈後,杭雨連續巡查了幾層,感覺這裡的創業氛圍比園區原址濃厚許多。創業者大多是一副窮書生的狀態,但是他們的精神狀態卻十分富裕。
“董事長,杭哲明兩兄弟的團隊就在這間辦公廳,你看。”夏明說道。
“看到了。”杭雨一眼認出兩個表哥,他們畢業後一直沒有找工作,陷入了困苦的創業過程。兩人的衣著外形比大學的時候還隨意,不穿牛仔褲了,不搞髮型了,怎麼方便怎麼來。
杭哲明兄弟不好意思找杭雨資助,家裡也沒什麼錢,很難想象這幾年他們如何堅持下來的。也難怪驕傲的兩個人,最終“淪落”到了杭雨創辦的軟體園區。
這裡提供各種標準化的裝置,免費用餐住宿,住宿條件跟大學差不多。研發軟體很費錢,也可以很省錢,只要活下去他們就能堅持下去。
杭雨和夏明走進辦公廳,很快吸引力大家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