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魃魔屍”對某些人來說,是稀世珍寶,但對某些人來說,卻是燙手山芋,自盡的毒藥……
葉清玄和妙秀和尚,都是後一種人。
身負絕學的他們,已經不可能再利用“天魃魔屍”去修煉新的武學,而魔門功法,對於走上佛道二途的他們,也不會有什麼借鑑之用,反而危險會更大。
“天魃魔屍”無論是交給大禪寺,還是昆吾山,都是合理的。
而對於妙秀和尚和無念禪師,大家也都信得過。
所以,將“天魃魔屍”交給大禪寺保管,眾人沒有絲毫異議。
“我們明天便啟程,北上穎昌府。”封清巖沉聲道:“‘天魃魔屍’事關重大,我們必須一起上路,任何故作疑兵的多餘之舉,都有可能引來不必要的麻煩。穩妥,是是第一要務。”
眾人點頭同意。
在與孫克儉商議之後,眾人決定明日一早,便立即啟程。
妙秀和尚給無念禪師留下大禪寺的密函,請他無論如何立即現身,具體的事務,包括“天魃魔屍”的一切,在葉清玄的要求下,並沒有提及分毫。
至於盡歡賭坊的王七爺,雖然眾人皆知他與魔門勾結,但為了避免打草驚蛇,暴露下半具“天魃魔屍”失竊之事,故而暫且放過其人。
第二日一大早,眾人便在客棧店家的幫助下,買了三輛最舒服的駟馬大車,幾人分別乘坐其上,一路向北而去。
四小與葉清玄、孫克儉同坐在中間的大車之上,他們幾個從小拜師,十數年來,從未下過昆吾山。
葉清玄雖然久走江湖,但對於此世的名山大川,只覺甚美,但對其背後的底蘊,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反觀孫克儉學識淵博,武學一途只是他修身養性的小道,但卻在見識上,堪稱一代大宗師。
這一路上,孫克儉盡展學識,將一切江湖秘典、武林避忌,以及中原各州府路途,名山大川,人文背景,甚至一地出過何等人物,有過何等武功,生前事蹟幾何,均能一一道來,不但令四小學到了許多江湖常識,人情世故,便是葉清玄都聽得為之著迷,暗贊儒林學院不愧是天下第一書院,只看孫克儉的表現,便果然是教導後輩的一代名家。
穎昌府之行,雖然是葉清玄被逼無奈之下捲入其中,但肩頭重擔卻時刻難以放下,好在隨行之中有四小陪伴,不知不覺間少了幾分苦惱,多了幾分快樂。
按照封清巖的提議,眾人外鬆內緊,從容不迫,至少在外人看來,這一行人的行程還頗為瀟灑。
一連走了十餘日,眾人幾乎把路上遇到的各處名勝古蹟,什麼禪溪寺、九鷹峰、老君洞、千佛崖……盡數遊覽了一遍。
而這一路跟隨的各方武林人士,也不知凡幾,只是各方都比較剋制,再無膽敢挑釁之人。
當眾人到了穎昌府,頓時被這裡興盛的文風所吸引。
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手捧書卷,腰跨寶劍的儒衫學子,上至八旬老翁,下至三歲孩童,無人不持禮以待人,宛然一群謙謙君子的派頭。
到了儒林學院的地頭,葉清玄幾人早已穿上昆吾派的道袍行頭,表明身份的同時,也避免被人不停打探和窺視的麻煩。
反倒是孫克儉重歸師門,如魚得水一般,換上自己師門的行頭之後,一路上不停有人露出驚訝之色,連連上前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