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笛說著輕輕捏嚮往的臉頰,嚮往衝他咧開嘴,王照笑著朝韓笛一點頭,領著嚮往到小區裡的公共遊樂區。
裡面擺著健身器材,兒童滑梯,鞦韆和其它一些供小孩子玩耍的塑膠制的建築。有幾個小孩正在裡面鑽來鑽去,你追我趕,邊上站著他們的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邊看著孩子,邊拉家常。
老小區裡的格局通常是這樣,住的年輕人少,多是老人帶著孩子,等他們的父母下班了,再把孩子接回去。
有個老人誤以為王照是嚮往的母親,問道:“女兒幾歲了?”
嚮往不跟那些孩子一起玩,獨自坐到鞦韆上:“六歲了。”
“上一年級了吧?”
“明年上一年級,我是十月份出生的,上學晚一年。”
“喲,這孩子口齒真伶俐啊,能背不少唐詩吧?”
“我只會背五首,憫農,唐,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還會背什麼啊?”
路嚮往又背了四首。
“還有呢?”
“不會了。”
一群老人七嘴八舌的“教導”王照:“你們白天上班,晚上回來要教孩子啊,工作重要,教育孩子也重要。”
“是啊,孩子小的時候就是一張白紙,你在上面畫什麼,孩子就變成什麼樣。”
“我外孫女今年也六歲,能把一本唐詩全背下來,還能說一千個英文單詞呢,都是媽媽教的。”
“那不得了,能講這麼多,我們才剛剛開始學英語。”
“真的,青青,你給爺爺奶奶們說幾句英語。”
被稱作青青的小女孩大聲地嘰裡咕嚕說起來,那些老人們聽是聽不懂,但個個豎起大拇指,誇她媽媽教的好。
青青的外婆無比自豪:“你們都要抓緊教啊,教育專家說了,小孩子一生下來就要早教,兩歲之前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
“你倒學成專家了,哪天讓青青媽媽給我們傳授傳授經驗,我聽說上了小學後,老師看大部分孩子都會就不教了,人家會,你家孩子不會,那不就落後了嗎。”
“哎呀,明天不能出來玩了,要在家看書、學習,我那兒媳婦什麼都不管,她到家時我孫女都睡了,連她面也見不上。”
說這話的老人看著的孩子還在流口水,路嚮往撅起嘴,去更遠一些的地方玩滑梯,王照跟過去。
“我是跟著姐姐給我買的機器人學的唐詩,我媽什麼都不教我,她太忙了,沒時間跟我說話。”路嚮往很靈活,一遍遍地爬到滑梯頂端,再滑下來,她運動的時候,身上也流露出一股犟勁。
“你在怪你媽媽?”
“不怪,我也不想學,老師讓我們說理想,我沒有理想,理想是什麼?”
“理想就是你長大了想幹什麼?”
路嚮往仰起頭:“賺錢。”
“你為什麼想賺錢?”
“大人們都喜歡錢,我也會長大。小荷有了新媽媽,她不要自己的爸爸媽媽了,她爸爸住院了,她奶奶去養老院了,小荷跟我一樣,沒有家了,她新媽媽有錢,小荷說她以後會當鋼琴家,我不會彈鋼琴,我可以給小荷修鋼琴。”
“你會跳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