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居士低聲說道,此時的他如同被人逼到絕境的野狗,雖然極度害怕卻也極度亢奮,要來個困獸鬥,為讓宇文乾鏗逃出去而奮力一搏。
叫門聲起,容不得劉居士多說,他應了一聲後深吸一口氣便去開門,雖然沒有佩刀,但腰間別著匕首,一會就是派上用場的時候。
拉開門,劉居士還沒看清外面動靜,卻見一隻砂缽大的拳頭向自己砸來,他堪堪躲過隨即貓著腰一頭撞去,將對方撞得仰面摔倒。
院子裡沒幾個人,但劉居士心知大事不妙,拔出腰間匕首,嚎叫著向當中一位中年人衝去,那人他不認得,想來是這幾人的首領,所以他要...
腦後生風,劉居士被一棍打翻,然後旁人一擁而上將他抓住,如同抓一條癩皮狗般,院門外的楊玄感冷笑一聲,指揮手下衝進院子抓人。
方才他仔細想過之後,決定還是直截了當動手,貓戲老鼠雖然好玩,但若不慎讓老鼠咬上一口,那可就不妙了,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先把人抓了再說。
左右房間裡衝出人,那是其他逃難的皇宮侍衛,但事發突然他們來不及攔截,已有數人撞門而入,房裡的宇文乾鏗三兩下就被制服,宇文化及倒是多反抗了會,結果臉上捱了一拳也就蔫了。
他本就不太擅長拳腳功夫,被人挾持了押出房間,見著己方人員被壓制,心中驚慌萬分,強作鎮靜的喊著:“憑什麼無緣無故打人,還有沒有王法了!!”
驛丞依舊矇在鼓裡,他見著出了事,急得滿頭大汗正要說話,卻被踱著步子進來的楊玄感打斷:“王法?爾等幾個...”
“你這個畜生!!”
身後傳來一聲大喝,嚇得楊玄感一愣,接下來的話硬是被嚇沒了,他轉頭一看,卻是父親板著臉走過來,他不太確定方才那一罵是不是對他而言,趕緊迎上前。
剛想說話,卻被推開,楊素直接走到被抓的劉居士面前,看了片刻,隨意一個大耳刮子抽了上去:“畜生!你為了一個女子,置雙親不顧,竟然要淫奔!”
此言一出,在場之人都愣住了,而被打得嘴角出血的劉居士更是愣愣的看著面前的獨眼中年人,他以前就認得楊素,如今見著對方罵自己“淫奔”,腦袋瞬間一片空白。
自古以來,男女婚姻必須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是由父母決定子女的婚姻大事,透過媒人的居中牽線來完成,否則男女成婚即是非禮非法,稱為“淫奔”。
被人罵淫奔是一種羞辱,可劉居士此時此刻根本就搞不清楚狀況,他認得楊素,楊素應該也認得他,此時此刻的劉居士雖然粗略化了妝,但相識之人仔細看了依舊能認出來。
所以楊素罵他“淫奔”是何用意?
“啪!”
楊素又抽了劉居士一個耳光,高聲叫罵著:“你這個不孝子,讓伯父好找!竟然躲到這裡來!”
驛丞和驛卒見著如此情景,瞬間便明白了:原來是楊使君的侄子淫奔,冒名頂替在驛站投宿,結果被正主撞見。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原以為這位是楊使君的長子,結果楊使君領著人過來了,以為對方是騙吃騙喝的騙子,結果還真是楊使君的親人。
哎喲,為了個女子竟然淫奔,真是個不孝子啊!
形勢轉變得太快,幾乎所有人都不知所措,被人抓著的宇文化及率先反應過來,他和劉居士雖然粗略化了妝,但在相熟之人面前,很容易被認出來,而楊素是認得他和劉居士的,既然如此說話,那麼...
一線生機就在眼前,宇文化及奮力哭喊:“伯父,我等知道錯了...”
。。。。。。
人生際遇起伏不定,楊素對此深有同感,他出身弘農楊氏,祖上累世為官,祖父楊暄為元魏將領,沒於六鎮之亂,父親楊敷顛沛流離輾轉到西魏為官,有段時間楊家家境窘迫,可隨後時來運轉。
年輕的楊素,被晉王宇文護闢為記室,加禮曹、大都督,頗受重用,正是前途無量之際,皇帝宇文邕刺殺宇文護,晉王一系人馬被連根拔除。
楊素僥倖保得性命,但依舊遭到牽連,前途無望,而父親楊敷與齊軍交戰時陣亡,朝廷連正常的追封都沒有,他據理力爭,差點被皇帝砍頭。
所幸宇文邕聽得進道理,對楊素另眼相看,逐漸加以重用,楊素的境遇由此漸漸好轉。
誰知周國平齊之後沒多久,宇文邕駕崩,新君繼位,對先帝重用的人要麼殺要麼閒置,他的前途又是一片黯淡,到得昏君駕崩,時局紛亂,輔政丞相楊堅改朝換代,楊素就成了隋臣。
那年,他奉命領兵突襲太行山以東,差點就活捉周國天子宇文乾鏗,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不說,還被人射瞎一隻眼。
蹉跎數年,隋國滅亡,他雖然投降,但差點因為這件事被問罪,雖然最後有驚無險,但仕途無望,一年多來飽受各種冷眼及嘲笑。
多方打點之下,好不容易走通門路,才求得一官半職,到北地玄州當刺史。
楊素向來心高氣傲,他覺得自己的才華當世可屬一流,所以不甘心就這麼終老一生,而今日出城時被人故意羞辱,更讓他氣憤難平。
對方知道他是新任刺史,也知道他的身份,但就是因為知道他有巨大的汙點,所以藉機為難。
之所以故意羞辱、為難他就是為了索賄,楊素知道自己如今人憎狗嫌,只能自認倒黴,但這不代表打掉牙和血吞。
總有一日,我要讓你們後悔!
房外,楊玄感領人守著,楊素一人走進房內,面頰紅腫的劉居士,以及黑了一邊眼眶的宇文化及站立坐榻左右,坐在榻上的宇文乾鏗,愣愣看著面前的獨眼楊素。
楊素事前覺得冒名頂替的人恐怕問題不小,果不其然竟是出逃的天子,他毫不猶豫的跪地磕頭:“罪臣楊素,願為陛下赴湯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