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周> 第九十四章 商屯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四章 商屯

宇文溫時常語出驚人,不過一般是因為心情好並且僅限於私下裡交談,楊濟已經見怪不怪,所以他沒有被對方所說“自裁以死謝罪”嚇住,定了定心神,繼續剖析試行開中法的利弊。

開中法如何順利實行,關鍵是參與開中的商賈能否憑藉鹽引及時支取食鹽,楊濟已經提出關鍵問題,如何解決關係戶的問題就由宇文溫自己決定,不過他還是再次提醒對方,注意事情的輕重緩急。

“大王若決定試行開中法修湞陽峽棧道,下官必定全力以赴為大王分憂,還請大王勿要將太多精力放在嶺南。”

“你的意思,是讓寡人面對現實麼,現實如此慘淡,寡人也很為難吶!”

“大王,現實是有些慘淡,卻不能因此迴避,過不了那個坎,一切不過鏡花水月。”

“你少來這一套,莫要扯開話題!”宇文溫根本就不上套,他現在處於思維極度活躍狀態,所以楊濟任何想轉移注意力的行為,都是徒勞無功。

“既然說到開中法,那寡人就想到個問題,大明的開中法,既然為邊軍解決了糧食問題,卻為何到中期便被廢除?”

“大王,下官先前已經說過,開中法本來規定只有商人才能參與,後來從永樂年間起放寬限制,上到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能參與,而權貴便藉此大量囤積鹽引牟利。”

“這些權貴,可以繞過開中,從別的渠道獲得鹽引,又能在鹽場足額支取食鹽,導致從事開中的普通商人數年甚至數十年都支不到鹽。”

“做買賣講的就是資金流動,商人們拿著支不到鹽的鹽引,根本就無法回籠資金,來年的開中哪裡有錢去販運糧食到邊地,加上遲遲無法支取食鹽,所以參與開中的興趣日減,久而久之,開中法便難以為繼。”

“到了弘治年間,蒙古小王子(達延汗)寇邊,戰事驟起邊軍急需糧草,朝廷特批開中想解決糧草問題,結果卻沒有足夠的糧食來實行...”

不知不覺間,楊濟又把“朝廷”帶入了大明朝廷,他說的是明中葉時對開中法進行改革的起因,自洪武年起實行的開中法,到了弘治年間已經弊病叢生難以為續,所以當時的戶部尚書葉淇提出了改革建議。

把納糧開中改為納銀開中,商人們不需要四處籌集糧草去換鹽引,只需要交銀子便可換得鹽引,而朝廷有了銀子,可以買糧食送到邊地。

此改革一經落實,天下商人喜極而泣,踴躍參與開中,當年國庫收入便暴增白銀一百萬兩。

當時的國庫收入,扣去糧食等實物,白銀收入不過二百餘萬兩,開中法的改革,一下子讓白銀收入增加五成,戶部尚書葉淇的改革,可謂是成效顯著。

然而宇文溫不這麼看,因為他知道這所謂的改革,到底是怎麼回事。

“葉尚書改革開中法,成效顯著,所以,你認為這位葉尚書,是蠢還是壞?”

楊濟沉默片刻,嘆了口氣:“葉尚書恐怕和鹽商有勾結,行此改革,損公肥私,開中法從此遭到嚴重破壞,再無法恢復。”

宇文溫冷笑著接過話茬:“對,洪武皇帝實行開中法,是為了解決邊軍缺糧的問題,所以開中法最關鍵的是用糧換鹽引,葉淇把納糧開中換成納銀開中,獲利的是商人,倒黴的是邊軍。”

“官府因為缺糧才要實行開中,結果改革成納銀開中後,商人倒省事了,而官府雖然有了銀子,但糧食產量卻沒有絲毫變化,這樣的結果只會是糧價暴漲數倍,邊地缺糧的情況依舊得不到解決。”

“開中法改革後,邊地的糧價暴漲數倍,國庫增加的一百萬兩白銀,用來籌措邊軍糧食根本就是杯水車薪!如此改革,推動者不是蠢就是壞!”

見著宇文溫義憤填膺的模樣,楊濟覺得有些莫名其妙,他覺得開中法的利弊與如今形勢並無太多幹系,宇文溫何以如此在意?

一開始明明說的是籌措資金修棧道,然後扯出了開中法,現在又扯推行開中法改革的人不是蠢就是壞,這不是跑偏題了麼?

“你不要以為寡人說了這麼多是跑偏題。”宇文溫開始轉入正題,“開中法是為了解決邊軍糧食問題而推行的,那麼,寡人除了可以藉以用來籌措糧食、物資修棧道,還可以藉以開發嶺南。”

話說到這份上,楊濟總算是知道宇文溫打的是何種主意:“大王莫非要推行商屯?”

“沒錯!嶺南煙瘴之地,外人談之色變,若為了開發嶺南而強行遷移百姓翻過五嶺南下定居,那和逼他們全家送死沒區別。”

“到時候群情激奮,要麼是晚上宿營地外邊有狐狸叫,要麼是撈上來的魚剖開肚子發現有布條,反正官府敢大規模遷移百姓開發嶺南,遲早爆發民變,所以,寡人要換一種方法來推行開發,那就是商屯。”

宇文溫雙眼閃爍著精光,情緒有些激動,就像嗑了藥準備裸奔的勇士一樣:“多虧你提出了開中法,讓寡人如醍醐灌頂,若官府在嶺南以推行開中法的方式促成商屯,這不就是變相促進嶺南當地的開發了?”

宇文溫提起的商屯,是明初實行開中法後出現的正面影響,那就是進行開中的商人,並未傻乎乎的長距離販運糧食到邊地,而是招募流民在邊軍駐地附近開荒種田,用收穫的糧食直接交差換鹽引。

這樣的做法省去了長距離販運糧食的成本,也為邊軍解決了糧食問題,可謂一舉兩得,因為是商人自行主導的屯田行為,被稱呼為“商屯”。

為何商人如此不畏艱辛要到邊地商屯?因為有利可圖,只要換得鹽引支取食鹽,轉賣後就是暴利,所謂“殺人的買賣有人幹,虧本的生意沒人做”,只要能賺錢,商人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

換一個思路,宇文溫若在嶺南推行開中法,用沿海鹽場出產的食鹽,吸引商人們招募人手到嶺南開荒屯田,藉著這樣的自發商屯行為,可以間接促進嶺表州郡尤其是廣州周邊的大開發。

有了田就有了糧食,有了糧食就能供養更多的軍隊,而開發度增加,嶺南適宜居住的地方就越多,那麼持續開中若干年後,會有越來越多的百姓遷移到嶺表定居。

糧食供應充足,兵員也充足,那麼嶺南的駐軍便會大幅增加,到時候某些酋帥、洞主即便有想法也不敢付諸行動,只要嶺南廣州一帶局勢穩定,那麼連帶著交州也會穩定下來。

見著宇文溫的如意算盤打得啪啪響,楊濟不失時機的潑冷水:“大王,此事恐怕由不得大王做主,而且一旦實行起來掣肘頗多,下官的任期不長,萬一強行上馬出了紕漏...”

“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就不會錯,你是想做清流,來個‘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便說水太涼’?”

“任期短怎麼了?誰說要強行上馬?先把規章制度定下來,開了個好頭做好規劃,讓繼任者蕭規曹隨即可,這件事沒有十幾年就見不了成效,寡人不急,你也不要擔心。”

宇文溫信心滿滿,他覺得楊濟的擔心不是沒道理,但這不是自己畏首畏尾不作為的理由,真要是搞砸了,有句話說得好:背黑鍋我來,送死你去!

“先前怎麼說來著?真要搞砸了,寡人厚著臉皮在朝堂上唾面自乾,你若良心過不去,就自裁以死謝罪吧!”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