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周> 第八十三章 曬與煮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三章 曬與煮 (1 / 2)

自先秦以來,海鹽的製取都要靠煮,透過人工加熱的方式把海水蒸發掉,這種製鹽工藝要消耗大量的燃料也就是柴禾。

而同樣是加熱,卻有另一種更省事、省柴禾的辦法,那就是讓海水曬太陽,相對於煮鹽法,這就是曬鹽法。

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將海水引入一塊塊鹽池組成的大鹽田,藉助強烈的日曬將海水蒸發,最後得到剩下的鹽分,這個過程根本就不需要人工加熱,所以能節省大量成本。

宇文溫當然知道曬鹽法,但他沒有實際操作過,所以這種新穎的製鹽工藝提出來後,是重獲新生的灶戶們想辦法將其實用化。

簡而言之,是在海邊灘塗上挖兩個池子,於潮水水位高時引海水入第一個池子,然後經過日曬蒸發水分到一定程度後,將池水引入第二個池子繼續曬。

此時的池水(滷水)鹹度很大,曬上一段時間後池底漸漸就會有析出的鹽分。

確實很簡單,但要正式進行大規模曬鹽,工藝就沒那麼簡單,不過這對於灶戶們來說不是問題,他們可能根本就不識字,但世世代代和海水打交道,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製鹽經驗。

因為債務全免,家境得到極大改善,灶戶們琢磨新工藝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數個鹽場都在同時琢磨曬鹽法,相互間還進行經驗交流,所以很快就整理出一套有效的曬鹽工藝。

首先是建灘,在平坦的沿海灘塗上按一定的尺寸建造方形灘池,灘池由上而下逐級挖低,落差一般為數寸,上下池之間開有池門,用以引導池水向下走。

最底部的池子裡築平臺,用以儲備析出的海鹽,暫稱為鹽臺。

而灘池周圍挖兩面或者三面大溝,以備納潮儲水,暫稱為鹽溝,向海一面的溝堤防開一水門,設閘以便開關控制水流。

其外再開一道潮溝,直通大海用來引潮入溝,備鹽溝納潮所用。

鹽灘(池)建成後還要整理,將池內泥土挖松、晾乾,再放入海水中泡稀,用腳在池內將這些泥土踩均勻,再用刮板平池底,然後將池內海水排出,用石碾將池底壓實壓平。

鹽灘(池)準備好後就能納潮,漲潮時等海水達到最高潮位時開水閘引海水入鹽溝,然後藉助立軸風車或者人力水車將海水從鹽溝引入鹽灘(池)中最高的那一級。

曬了一日後將第一級池子裡的海水匯入第二級,曬一日後匯入第三級,與此同時又引海水入第一級,逐日以此類推,利用日曬蒸發海水,讓池中滷水濃度逐級變高。

待得滷水流入最低層的鹽臺上時,已經接近鹽分濃度最大值,再曬上一段時間就會析出鹽分,即為“出鹽”。

當然,逐級日曬讓滷水濃度增加的工藝需要技術操作,要靠人來判斷其濃度是否達到“出鹽”的地步,因為滷水流入最後一級的鹽臺上時,濃度不夠會導致出鹽量低,而濃度過高水量不足同樣也會導致出鹽量低。

這需要經驗,但對於灶戶們來說不是問題,曬鹽和煮鹽,其實除了蒸發過程有人力和非人力的區別,對滷水濃度的判斷並沒有區別。

數百年的煮鹽經驗,讓灶戶們對如何判斷滷水濃度很在行,他們將滷水濃度分為十成,十成滷水就是濃度最大的滷水,達到了出鹽的條件。

如何判斷滷水的濃度呢?靠舌頭去品嚐不是不行,但缺點太多,所以灶戶們有祖傳的辦法,那就是用滷水浮子。

這是一種特製的浮子,分為兩枚,一枚為“五成浮子”,一枚為“十成浮子”,若五成浮子在滷水中抬頭,那麼意味著這滷水濃度大概是二到三成,若平浮在滷水面上即為五成滷水。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