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周> 第六百一十七章 數字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百一十七章 數字 (2 / 2)

而就在“今年”,隋朝崩潰,天下大亂。

七八年後,等李唐消滅群雄一統天下,武德年間統計的天下戶數,不過兩百萬戶。

當然,肯定有大量人口變成隱戶沒有統計在內,但是,僅就賬面上的數字而言,隋末天下大亂,導致中原人口少了四分之三。

中原人口從武德年間起過了百餘年,到了唐玄宗的開元年間,賬面上的戶數(不包括隱戶)才超過隋大業五年的水平。

今年,是一個“敏感”的時間點,宇文溫對此頗為感慨,他不能讓歷史重演,所以無時無刻都在以史為鑑。

天下戶數近千萬戶,這意味著豐富的人力資源,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強盛國力。

再加上先進的科技,只要周國不內亂,執政者不亂來,那麼對於周邊國家而言,將來除了跪下唱征服,就沒有別的選擇。

但是,一千萬戶這個數字,也代表著壓力。

天下太平,刀兵入庫,又沒有什麼大的天災,百姓安居樂業,朝廷興修水利,糧食產量穩定,這就意味著人口暴漲。

唐朝人口從武德時的兩百萬戶,到巔峰時期(天寶年間)的一千三百萬戶左右,跨度為一百二十年時間左右,人口膨脹到原來的六倍。

那麼,從明年開始,過一百二十年,中原人口膨脹到六倍,就是六千萬戶,按一戶五口計,就是三億人。

那個時候,若農業技術(化肥)沒有突破,以中原的土地,養得活那麼多人麼?

宇文溫隱約記得明晚期人口過億,那時“迄今”大概一千年。

清末人口接近四億,但情況特殊(高產品種玉米、紅薯大規模普及),暫不作比較。

從唐初到明末,歷時千餘年開墾出來的土地,也才養活一億多人,當然,這不包括玉米、紅薯的引入。

而現在,只需要一百二十年時間,其間沒什麼兵災、大型天災,理論上中原人口就能增加到三億人。

即便加上玉米、紅薯提前普及(品種堪憂),又有蒸汽機、廉價鐵製工具,一百年時間,能開墾出養活三億人的土地麼?

希望渺茫。

而且宇文溫覺得不需要等人口達到三億,只要逼近一億人,也就是戶數兩千萬戶時,人多地少的矛盾很大機率達到極限值。

即便有了蒸汽機、各類新式工具,耕地面積的增長速度就是那樣,糧食畝產又不可能有太大突破,加上從美洲弄回來的玉米其品種不怎麼樣,產量低,紅薯大概也好不到哪裡去,所以糧食大幅增產是很難的。

當人口增長的速度遠遠超過土地開墾、糧食增長的速度,大問題就來了。

所以要未雨綢繆,向南中、遼東、兩廣移民,然後繼續開發荊湖等地區,增加糧食產量,安置不斷增加的人口,這就是宇文溫一直在做的。

還提前在海外佈局,南洋、澳州、美洲,都有了落腳點。

他認為自己的佈局已經給出了足夠的“餘量”,但今日得有司奏報,確認了天下戶數之後,忽然覺得好像不能高枕無憂。

人口基數越大,每年的人口增長數就越大,累積下來,那會是怎麼一個驚人的數字?

宇文溫想到這裡,讓陳拿來紙和筆,他要試著解一道計算題。

從現在開始,一直天下太平,沒有什麼大的天災,那麼周國人口從一千萬戶(五千萬人)增長到兩千萬戶(一億人),要多少年?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