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呼嘯,雪花飛舞,白雪皚皚的群山之中,有一座山城為群寨環繞,城中權做王宮的住所裡,高句麗王高建武定定坐著,看著面前的銅火爐,看著火爐上冒出的些許白煙,卻感受不到些許溫暖。
戰事不利,幾乎每天都有壞訊息傳來,這讓高建武的心情越來越差,尤其東部大人淵蓋蘇文投降之後,他幾乎都沒有笑過。
自那以後,周軍繼續蠶食各地,不斷有山城淪陷,而己方依舊打不出像樣的勝仗,不要說攻出去,就連防守都開始吃力了。
再這麼下去,國家就要完蛋,而他們卻無路可逃。
東面是茫茫大海,南北兩邊的退路已斷,高建武覺得己方陷入絕境,大概熬不了多久了。
這和戰前設想的不一樣,當時貴族、將領們堅決主張己方堅壁清野、依託群山和周軍對耗,耗到對方後勤撐不下去,自然就會退兵,但戰局的發展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
現在周軍攻勢絲毫不減,沒有一點後勤撐不下去的預兆,而根據多方打探回來的訊息,周軍已經在佔領區開展屯田,今年秋天有了個好收成。
想著想著,高建武眼神一暗,從案上拿起刻刀,又拿其一截檀香木,繼續雕佛像。
這段時間以來,他有空就雕佛像,這截檀香木已經初具輪廓,而只有在雕刻佛像時,才能讓高建武覺得心情平靜,讓他暫時忘記心中的煎熬。
是投降?還是玉石俱焚?
事到如今,局勢已經清楚:國家就要滅亡了,與其苦苦掙扎,還不如早日投降。
高建武想投降,不是他懦弱無能,而是周國實在太強大,他們實在打不過,但是他想投降,“國人”(貴族)們卻不想。
在十餘年前的大戰中,高句麗傷亡摻重,丟失大量國土、人口,許多貴族的利益受損,所以大家宛若輸紅眼的賭徒,嗷嗷叫著要翻本,但凡手中還有一點本錢(軍隊),就一定要賭下去。
要把失去的東西拿回來。
無數貴族的執念,漸漸演變為怨念,誰敢不贊成,誰就要倒黴。
高建武的兄長高元,十餘年前的大敗付出了代價,死後兒子不得繼位,反倒便宜了高建武,但登上了王位的高建武高興不起來,因為他覺得自己是被貴族們架在火上烤。
貴族擁立他做大王,原因之一是報復高元,其次就是希望他能夠改變現狀,有一番作為。
然而面對周國這種強大到讓人絕望的對手,所謂的“改變現狀”談何容易。
高句麗招惹不起周國,便和百濟聯盟一起對付新羅,而新羅有周國撐腰,這十來年間硬是頂住兩國進攻,時不時還能反攻。
高建武知道,因為自己一直未能給國家帶來什麼像樣的勝利,所以貴族們開始不滿,大概覺得他無能,所以言語間也多有不敬。
高建武一開始很惱火,對此卻無能為力,貴族們能夠擁立他做大王,那麼同樣可以擁立其他王族做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