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和動力型蒸汽機差不多,當年火輪船的技術突破之一,就是蒸汽機採用了蒸汽在汽缸外冷凝的技術,才從本質上提升了熱效率,增加了蒸汽機的輸出功率。
他做了總結,目前煤氣內燃機的處境,最多是第一代蒸汽抽水機的狀態,用來抽水可以,距離成為交通工具動力機還差很遠。
宇文皛滔滔不絕說了兩個小時,宇文溫聽得想打瞌睡:不就是“現實很骨感”嘛。
對於宇文溫而言,有生之年裡內燃機的原型機出現,這就夠了,即便後續需要花三十年完善、突破,也無所謂,因為他恐怕活不到那時候。
現在,有了火車、火輪船,他就已經心滿意足。
內燃機的榮耀,歸子孫後代,蒸汽機的榮耀,才是明德年代的時代烙印。
想是這麼想,宇文溫卻不在面上表露出來,問宇文皛對於內燃機的研製工作還有什麼建議,如果需要朝廷批更多的研究資金,儘管打報告申請。
聽得天子表態,宇文皛忽然拘謹起來,接連乾咳了幾聲,這讓宇文溫眉頭一挑:你莫非要提什麼不得了的要求?
。。。。。。
火車行駛在鐵道上,發出“況且、況且”的聲音,宇文溫獨自坐在車廂會見室裡,看著外面的風景,心裡想著事情。
方才,宇文皛提了一個請求,請求朝廷允許技術攻關小組在各主要學術期刊刊載文章,介紹內燃機技術的原理,並且定期公佈研製進度及遇到的問題(內容經過稽核,關鍵細節保密)。
與此同時,在幾所知名州學開設“內燃機實驗室”,一如電學實驗室那樣,讓更多的學者和技術人員參與到內燃機的研製工作中來。
這樣的做法,就是靠著眾人拾柴火焰高,用集體的智慧來破解內燃機技術的各個難關。
研製內燃機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刊載在期刊上,有心的學者和技術人員,可以嘗試著進行摸索,說不定就會有人攻破其中一部分。
哪怕對方因此申請了專利也不要緊,因為技術突破比專利費更重要。
宇文皛覺得這樣的做法有好處,能避免當年火輪船研製前期的“閉門造車”現象,還能集思廣益,讓更多的技術力量參與到內燃機的研製中來。
但是,此舉有洩密的風險,所以宇文皛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有些猶豫。
宇文溫也有些猶豫,因為他知道內燃機意味著什麼,如果說歷史上蒸汽機開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那麼內燃機的出現,則開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所以,內燃機技術事關未來,事關國運,他潛意識裡不太想讓其在半公開的期刊上進行討論。
雖然,各期刊只接受學校、行會等機構的訂閱,不會像一般的報紙那樣,在大街上公開發售,但有心人若是想,還是能接觸到這些期刊。
那些外國間諜,若是頭腦足夠聰明,會透過期刊了解內燃機技術的發展動向。
然而,這些人即便弄到了技術理論,回國後也不太可能有什麼突破,因為其國內根本就不具備發生工業革命的土壤。
宇文溫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不擔心蒸汽機技術被別國間諜偷回去,搞出火輪船、火車來。
“複製”內燃機的難度比“複製”蒸汽機的難度還要大,按說不該擔心,但宇文溫總覺得這麼做不好。
‘這種心態很彆扭啊....’
宇文溫如是想,搓了搓臉,琢磨起來。
為什麼會有這種心態?道理很簡單,他手頭有蒸汽機,等同於掌握了現在,信心滿滿,沒什麼好怕的.
但是他沒有掌握內燃機,等同於掌握不了未來。
他不知道兒孫們能否掌握未來,於是對於充滿未知的未來充滿擔心,以至於潛意識裡對於代表未來的內燃機有些患得患失。
就想保密,讓少數機構暗地裡研究,哪怕為此研究個五六十年,也比讓人偷學了去、十來年就發明出來好。
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想來想去,宇文溫長嘆一口氣,他發現自己的胸襟,好像沒有之前想象的那麼開闊。
那麼,我該不該有開闊地胸襟,讓中原在科學、文化上擁有海納百川的自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