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當蜀地發生饑荒時,不僅關中、隴右地區可以調撥糧食救援,已經成為大糧倉的荊湖地區,同樣可以調糧入蜀賑災。
若沒有這條襄梁鐵路,荊湖地區的糧食只能走長江水路,逆水行舟經過長江峽谷入蜀。
這不是不行,但是有了鐵路後,從漢沔地區運糧到蜀地,其成本雖然比從江陵裝船走水路入蜀高,但還是很值得的,畢竟多一條路,多一個後備,而且這條交通線還不怕雨季長江發大水。
宇文維城介紹,等襄梁鐵路建成,朝廷會考慮從漢中或者安康之中選一個地方為“落腳點”,修建從關中出發、橫跨秦嶺的鐵路,以便讓入蜀的鐵路多一個備用線路。
而這樣的鐵路,就能承擔關中和荊襄地區之間人員、物資鐵路運輸的重任。
相比之下,連線關中和荊襄的武關道鐵路,其重要性就低一些。
現有的武關道經過多次拓寬,已經滿足陸地交通需要,而黃河航運的暢通,使得關東物資可以很方便的輸入關中,不需要靠武關道鐵路來救急。
宇文維禮和宇文維民聽到這裡,已經明白何為“好鋼用在刀刃上”。
朝廷要確保長安有充分的糧食、物資供應,就得修建關中鐵路,確保關東運來的物質抵達渭口(東端)後,便利的運抵長安;確保蜀地、隴右地區運來的物質抵達洛邑(西端)後,便利的運抵長安。
將來還要用鐵路連線長安和洛陽,讓兩京之間的交通便利起來。
朝廷要解決東突厥,那麼就得修幷州到豐州的鐵路,修跨越太行山的井陘鐵路,確保冬季黃河冰封、航運中斷時,朝廷兵馬依舊能夠從關中、河北快速抵達陰山防線。
朝廷要解決吐谷渾、控制西海地區,就得修關隴鐵路,讓關中、蜀地兵馬能快速抵達蘭州,再前往河湟谷地集結,對西海展開攻勢。
朝廷要解決解決西突厥、經營磧西,就得在關隴鐵路基礎上,修建河西鐵路,讓鐵路延伸到鳴沙(敦煌),極大減輕後勤壓力。
朝廷要讓黃河、長江之間的交通更便利,所以在開鑿通濟渠後,現在又把光黃鐵路延長,經由亳州小黃,一直延伸到黃河南岸的白馬津,讓長江中游地區和黃河下游地區連線起來。
朝廷要對高句麗用兵,還要為收復漢時故地後長期經營做準備,所以修建徐萊鐵路,方便人員、物資的輸送。
這是最要緊的幾條鐵路,所以優先修,至於襄梁鐵路....
“你們看。”宇文維城指著鐵路規劃路線圖,向弟弟們解釋:“等襄梁鐵路修好了,河西、隴右、西海地區的物資要輸入荊襄,就不需要經過長安。”
“火車拉著這些地區的貨物出了渭水峽谷後,經由洛邑往南走,過漢中,入襄陽,就不用走關中鐵路,緩解關中鐵路的排程壓力,反過來也是如此。”
“將來,長安可是天下鐵路的樞紐,關中鐵路會很繁忙,能有這樣一條鐵路分流貨運、客運壓力,那可是很有必要的。”
宇文維城說到這裡,愈發興致勃**來:“鐵路好,但修鐵路很費錢,所以一定要剋制,不能濫用民力,得分階段、分主次慢慢修。”
“不然,若為了修鐵路逼反百姓,那就得不償失了。”
鐵路的修建里程越來越長,宇文維城也跟著高興,因為這可以說是他的心血,眼看著一條條規劃中的鐵路慢慢變成現實,宇文維城的成就感愈發高漲。
作為太子,宇文維城的處境有些尷尬,表現太好不行,表現太差不行,接觸政務過多不行,接觸少了也不行。
現在好了,他負責火車的研製、改良工作,負責鐵路線的規劃並參與建設,既能有表現的機會,也能鍛鍊能力,還能選拔人才,真是再合適不過。
宇文溫見太子全心全意投入到修鐵路的工作中去,心裡也很高興,見太子熱衷修鐵路之餘,不忘體恤民力、避免急於求成,心裡更高興。
歷史上的隋煬帝,熱衷挖運河、大搞交通設施基礎建設,目的算是好的,卻操之過急,不恤民力,弄得天怒人怨。
如今,可不能為了修鐵路,也來個重蹈覆轍,若為了趕進度逼得百姓家破人亡,那可真就是做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