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周> 第六百三十八章 回不去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百三十八章 回不去了 (1 / 3)

臨近年底,家家戶戶忙著過年,門下省政事堂內,關於《明德律》的討論也接近第一階段的尾聲,一場總結會拉開帷幕。

所謂第一階段,是公佈《明德律》草案,然後徵集各方意見,自入秋以來,各方意見如潮湧來,圍繞《明德律》諸分篇各條款的辯論也開展得如火如荼。

現在,到了總結的時候,相關意見匯總之後,會作為下一階段修訂律法的參考。

今日的總結會,與會者除了天子、三高官官及有資格出席政事堂會議的人員外,還有許多官員和學者,他們都是作為修訂律法各方意見的代表,應邀出席這次會議。

國子監博士徐文遠亦在其中,他之前發表的《民律出,忠孝亡》一文,代表了許多人對新律的看法,所以此次總結會,徐文遠受邀參加。

又有許多在此次大辯論中持各種鮮明意見的官員及學者受邀出席會議。

如此安排,就是為了讓朝廷更好的匯總各方意見,以便將爭論的條款逐一落實,方便進行下一步的修訂,與此同時,也是為了說一些不方便公開討論的話題。

報紙上的辯論,無法涉及機密內容,只有在政事堂會議上,一些不會對外公佈的資料,才會發放給與會人員翻閱,而《明德律》的編撰者們,就是要用這些資料,來進一步說服以徐文遠為代表(之一)的反對者們。

此時,講臺前放著一臺巨大的機器,宛若小房屋,徐文遠看著手中資料,又看看這機器。

他不通機械,卻能看得出這玩意是紡紗機,因為其中密密麻麻排列著大量紗錠,還有宛若蜘蛛絲般纏繞著的紗線。

手中的資料,證實了他的猜測:這是新型紡紗機,名為“走錠紡紗機”,為最新的改進型。

放在政事堂裡的這臺紡紗機,實際上是紡織學校的教學用機,翰林院大學士(工業領域)林有地,站在機器前,向與會人員介紹這臺機器。

走錠紡紗機,精妙之處在於紗錠是會“走”的(有移動部件),當然,操作工也得跟著這移動部件“走來走去”。

走錠紡紗機最初誕生於黃州西陽,為水力驅動,一開始是麻紡機,能夠同時運轉三百個紗錠。

這種紡紗機,相對“舊”式紡紗機的優點有兩個,一是運轉的紗錠明顯多了許多,二是紡出來的紗線既細又堅韌。

所以,走錠紡紗機被人發明出來後,很快便推廣以及改進,既可以麻紡,也可以棉紡,許多織造司下屬工場,都漸漸用上了這種新式機器。

經過數年的發展,最新改進型“走錠紡紗機”出現,這種新型機器以蒸汽動力驅動,每臺機可以同時運轉一千個紗錠。

這就意味著,一臺機器頂得上一千個婦女用傳統的手動紡紗輪(只有一個紗錠)紡紗。

受邀參加會議的代表們,如同徐文遠一樣,手裡拿著資料,看著這臺龐然大物,看著那密密麻麻的紗錠,只覺有些難以置信。

按照林有地的介紹,如今全國各地,使用或者即將使用的走錠紡紗機基本型以及改進型,其累計的紡紗能力若以紗錠數量計,已經有四百萬個紗錠。

這意味著,有四百萬個家庭婦女被機器取代,告別了在家紡紗的生活狀態。

男耕女織的生活,“女織(紡紗織布)”已經一去不返。

但是,新的“女織”已經出現,那就是各地紡織工場僱傭的女工,其人數逐年快速增長。

自明德元年以來,麻紡行業發展很快,與此同時,棉紡行業的增長速度更快,到了現在,根據織造司的統計,去年一年棉紡行業的營業額,已經超過麻紡行業營業額。

棉花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大,尤其在隴右地區,棉花種植園數量及規模的增長速度,位居天下首位。

不過,棉紡和麻紡並不是簡單的取代關係,棉紡雖然壓麻紡一頭,但兩者卻能共存,因為諸如苧麻布、麻繩等麻紡織製品,依舊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

中原各地麻種植歷史悠久,雖然有不少地方改麻種棉,但麻田面積依舊在保持明顯增長。

所以,中原的紡織業,有了棉紡、麻紡這兩條腿的支撐,已經開始快速奔跑,由此造成了一連串的影響。

尤其是棉、麻的紡織,因為有了走錠紡紗機這種饕餮巨獸,不停的吞噬大量棉、麻,所以反過來刺激了棉田、麻田的開墾、種植,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巨大的用工需求。

各紡織工場,需要大量女工來操作越來越多的紡織機器,為此,工場主們給女工開出了平均每月超過兩貫錢的工資。

一般情況下,一個成年男丁給人幫傭,月工錢不過一貫,而一個柔弱的女子,到紡織工場“上班”,穩穩每月收入兩貫。

若是熟練女工,收入還要高。

所以,即便在紡織工場上班很辛苦、很累,容易落下胳膊易脫臼等毛病,又要長期在紡織工場吃住,依舊有許多人家讓自家未婚女兒甚至已婚妻子到紡織工場上班,掙錢補貼家用。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