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周> 第五百八十二章 福兮禍所伏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百八十二章 福兮禍所伏 (1 / 2)

庫房裡,一根根銀條碼成銀牆,在燭光的照耀下,閃爍著耀眼的白光,宇文溫看著這銀燦燦的銀牆,眼睛一花,彷彿看到了美好的未來。

隨著海貿大興,大量倭國以及美洲白銀流入中原,這讓銀儲量貧乏的中原開始流通白銀,隨著民間對白銀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朝廷的貨幣單位,出現了“兩”。

白銀正式成為貨幣,因為輸入中原的白銀越來越多,出現了“物貴銀賤”的現象,於是通貨膨脹開始,物價明顯上漲(以銀價為參照)。

而越來越繁榮的經濟,使得朝廷對於白銀的需求越來越大,於是稅制改革開始,百姓繳納的賦稅,由實物變成貨幣(白銀)。

農民之前繳納的賦稅,為糧食、布帛、絲麻等實物,改制後,必須自己想辦法將實物售賣,換得白銀,上繳官府。

與此同時,身庸(免役錢)也得用白銀而不是銅錢來繳納。

在州縣層面,田賦、勞役以及其他雜徵總(編)為一條,合併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

這樣大大簡化了稅制,方便徵收稅款,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進而增加財政收入。

所以,新法名為“一條編法”,又名“一條鞭法”。

稅制改革,起初帶來了不錯的效果,然而隨著時間流逝,其弊端造成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大。

田賦折價(錢)的做法,其實在以前就出現過,南朝建康朝廷,某些時候會要求百姓繳納賦稅時,把一部分實物(糧食、布帛折價為銅錢再上繳,而銅錢還得是好錢。

然而,普通百姓很難獲得好錢,所以將糧食、布帛變賣之後,還得用所得劣錢,去奸商那裡換好錢,只有這樣才能繳稅。

於是,百姓受到的剝削翻了幾倍,可能本來繳納二石糧食就行,實際上卻等同於要繳納六石才能達到官府的要求。

同理,一條鞭法加重了百姓的負擔,而對於內陸地區的百姓而言,因為獲取白銀的途徑很少,所以到了秋天收穫時,為了及時向官府繳納白銀,不得不忍受奸商或者官商的盤剝。

可能農戶本來繳納二石糧食就行,當一條鞭法施行之後,在貪官汙吏還有奸商的盤剝下,農戶等同於要繳納八石的糧食,等同於被敲骨吸髓。

豐收之年,農民的日子都過得緊巴巴,一旦糧食歉收,或者遇到天災,日子就過不下去,大量農民破產,或者變成流民。

與此同時,隨著海貿大興,東南沿海地區因為“出口導向”,於是紛紛“改稻種桑”,不再種植糧食,而是種植桑、棉等經濟作物,用錢買外地運來的糧食。

於是,東南地區的糧食產量逐年下滑,而大量湧入的白銀,卻開始漸漸退出流通領域。

原因很簡單:劣幣驅逐良幣。

好銅錢被人窖藏,市面上流通的都是劣質銅錢,當白銀進入中原,白銀就是好錢,而銅錢就是劣錢,於是大量白銀被人窖藏,退出流通。

然而“銀本位”一旦出現,就沒法改了。

習慣了白銀作為貨幣的百姓和朝廷,已經離不開白銀,但因為中原的白銀產量很低,所以極度依賴海外白銀的輸入。

所幸,海外白銀的輸入量很大,即便很多白銀到了中原後被窖藏,剩下的白銀,依舊能勉強撐起貨幣的職責。

結果,皇上落水著涼,染病不治,皇弟即位,改元崇禎。

宇文溫揉了揉眼睛,轉回一旁的胡床坐下,端起茶杯喝了幾口茶,再次看向白花花的銀牆。

崇禎年間,海外發生了兩件大事,其一,日本的德川幕府鎖國,輸入中原的日本白銀大幅減少。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