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塞式空氣壓縮機,就像一個高速打氣的打氣筒,向一個耐高壓的氣罐打氣,而這個氣罐是個儲存壓縮空氣的儲氣罐,透過纏有鐵絲網的杜仲膠管,和新式工具——風鑽連線。
當氣罐內氣壓達到一定數值,壓縮氣體就能驅動風鑽工作,而風鑽的作用就是鑽洞眼。
一名身強體壯的工人,手持長管狀的風鑽,在一塊大石頭上鑽洞,低沉的呼嘯聲中,幾個頗深的洞眼很快就被打出來。
又有一名工人,拿著另一種新式工具——風釺,開始藉助洞眼鑿石頭。
風釺又名風鎬,同樣是長管狀,以壓縮空氣為動力,反覆衝擊其前端鎬釺,藉助風鑽鑽出的洞眼,對石塊實行鑿擊,是新式破碎工具。
“突突”聲中,大如牛的石塊顫抖著,很快便有裂縫在洞眼處產生,工人用風鎬陸續在幾個洞眼裡“鑿”,很快就把石塊鑿得四分五裂。
空氣壓縮機轟鳴著,向儲氣罐打氣,因為氣罐裡的壓縮空氣消耗了許多,所以需要等氣罐“充氣”完畢,才能使用風鑽、風鎬進行下一輪工作。
有青壯推著車、挑著籮筐過來,將已經被擊碎的石塊裝車運走,其他工人圍著另外幾塊大如牛的石塊,開始琢磨要在哪裡鑽眼、鑿擊,能比較省時、省事的將其四分五裂。
宇文溫看著眼前的工作場景,看看已經被“挖”掉四分之一的石山,十分滿意。
新式工具風鎬、風鑽,讓採石場的工作效率大幅增加,開山的時候,靠風鑽鑽出足夠深的洞眼,埋設炸藥,然後將石頭炸下山。
滾落山腳的石塊,如果體積過於巨大,那就再鑽出幾個洞眼,用炸藥炸裂。
剩下的石塊,若還有較大、無法用破碎機處理的,就用風鎬將其鑿碎成幾塊小的,然後送入破碎機,或者人工敲碎。
這樣的工作流程,也適用於礦山,譬如煤礦、鐵礦的開採,使得煤炭、鐵礦石的開採速度快速提升,礦工們的每日開採量,在新式工具的幫助下,翻了數倍甚至十餘倍。
也正是因為採礦技術的突破,才有了大冶制鐵所那日產十萬斤巨型鍊鐵高爐的出現。
這種以壓縮空氣為動力的新式工具,於去年年底實用化,但對於宇文溫來說,以壓縮空氣為動力的工具並不陌生:其來源,就是當年的氣銃。
以壓縮空氣為動力、推動彈丸形成殺傷的氣銃,曾經是宇文溫手中最厲害的武器之一,在火銃還沒出現的時候,就已經具備連發功能。
卻隨著戰爭的結束,沒了用武之地。
曾經用於殺人的氣銃,隨著火藥兵器的成熟,漸漸失去了批次裝備的意義,但是,伴隨著氣銃發展起來的壓縮空氣技術卻不會過時。
隨著蒸汽機技術的成熟,機械打氣機的“打氣能力”越來越強,演變為空氣壓縮機,隨著壓縮空氣的氣壓越來越高,以其為動力的新式工具自然就會出現。
於去年年底實用化的風鎬、風鑽,很快便在大型礦山、採石場和施工工地普及,礦石採集、施工速度的加快,讓社會發展的速度,不知不覺間也加快了。
宇文溫看著繁忙的採石場,看看忙著砸石子的男女老少、“咀嚼”石塊的破碎機,看著一輛輛滿載碎石的馬車,又看看遠處地平線上那繁忙的鐵路建設工地,長舒一口氣。
關中鐵路一期路段,在無數人的努力下,就要提前合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