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翌日,大帳內,宇文十五召集隨軍作戰的軍校生開會,青澀的軍校生們,按著“學號”順序依次發言,宇文十五和幾位主要將領還有軍校教官靜靜聽著。
軍校是培養打仗人才的地方,但為了防止培養出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軍校必須提供機會,讓學生們有機會參戰鍛鍊,透過實際的帶兵打仗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
雖說初生牛犢不怕虎,但從教育的角度來說,稚嫩的軍校生“實習”時,面對的對手不能太強,否則很容易夭折。
所以,吐谷渾是不錯的練兵物件,朝廷接連數年在西海地區用兵,實際上打的是“教學戰”,讓“應屆”軍校畢業生進行實戰演練。
行軍的將帥,實際上扮演“保姆”的角色,自己能否立功倒是其次,主要是創造機會,讓軍校生們得到鍛鍊。
本次會議首先對前一階段的作戰進行總結,每一位軍校生都要發言,陳述心得。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應屆畢業”的軍校生,在結束軍中實習之後,要撰寫“論文”,論文要經過學校的評委會評審,以確定實習成績,而實習期間的階段總結很重要。
其次,對於本次出征下一階段的作戰發表意見,雖然軍校生髮表的意見不會作為西海道行軍的作戰方針,但可以作為參考,同時也讓教官們考察一下學生們的戰術眼光。
最後,軍校生還要對西海地區的未來戰略形勢發表看法,然後進行討論,即便學生們提出的看法再幼稚都不要緊,這樣的討論,其重點就是鍛鍊學生們的戰略眼光。
從軍校畢業的學生,將會是軍隊的骨幹將領,代表著官軍的未來,也許多年以後,會有人成為坐鎮一方的邊疆大員,隨時要提供意見,供中樞決策時進行參考,所以基本的戰略眼光是要有的。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天生帥才,不是每個人天生具備高超的戰略眼光,所以需要不斷學習、總結,而時不時舉辦討論會就是一個學習、總結經驗教訓的好辦法。
現在,與會的軍校生們,對西海地區未來的形勢發展進行判斷,大家根據這段時間以來接觸的各類資訊,討論出一個可能。
廣袤的西海地區(不限於西海周邊)雖然荒涼,但其間居住著大量番部,吐谷渾、党項羌、白蘭羌事實上只是西海地區東部的勢力。
西海地區的西部,除了已有的大國羊同、女國蘇毗以及諸羌,有一個新興的勢力不容小覷。
那就是“蕃”。
“蕃”諸部裡,有一部族的勢頭髮展強勁,極有可能統一諸“蕃”,所以諸“蕃”所在地區可能會形成一個新興的勢力。
按照弱肉強食的準則,這樣的勢力一旦崛起,暮氣沉沉的羊同、蘇毗恐怕不是對手。
軍校生徐世勣根據自己和同學們從俘虜口中問來的情況,對諸蕃所在地區的情況做了大概的匯總:
“按著俘虜所述,西海地區氣候逐漸溫暖,而諸蕃活動的地區,已經開始大量種植農作物,並且興修水利實行農灌,與此同時興礦冶、商貿,又開鹽井,逐漸從遊牧、漁獵變成定居。”
“學生等以為,這意味著一旦諸蕃統一,其勢力範圍內會有充足的鹽、糧草、兵器供應,還有大量青壯作為兵源,如此實力下,必然傾向對外擴張。“
“所以,若說未來五十年內西海地區有無大患,學生等以為,相比東部吐谷渾、西部羊同,諸蕃的情況需要密切關注。”